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设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建设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4-19 1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建设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法治化建设、党史学习、科技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冯果: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指出,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为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法治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的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国家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其次是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规划编制阶段,党和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规划实施阶段,各地区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应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再者是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发展规划法,应进一步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提升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摘编自《人民日报》

  【曹东勃、侯晓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握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力点】

  上海财经大学党校曹东勃、侯晓萍认为,深入学习党史,才能深刻把握住党的性质、宗旨、纲领、方略的沿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需要从细处着眼、往深处思考、向实处发力。要坚持政治标准,保持清醒头脑,聚焦干部思想政治历练、党性修养增强和专业能力提升,引导干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高站位看问题,拓宽思路谋全局,抓住关键促大局。要坚持顶层设计与一线规则相结合,发挥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守正创新、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聚焦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全局观念进行顶层设计,以前瞻性思维开展统筹谋划,并不断从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集思广益,切实将培训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动能。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走下去、翻过来”的全方位翻转课堂和榜样教育模式,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岗位特点、发展战略需求,推动干部高质量“走出去”和名师名展名剧高水准“请进来”双向培训并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万劲波:建设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指出,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要攻克科技创新领域的一道道“娄山关”“腊子口”,必须建设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体而言,一方面,应明确主体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我国科技创新已经有了坚实基础,但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迫切需要有一批机构主动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担当,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另一方面,应强化平台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服务功能。统筹推进平台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发挥中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勇于由“舒适区”向“无人区”迈进,持续突破一批前沿科学问题和重要源头技术,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战略科技人才。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带动所有科技力量发展,促进“国家队”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创新企业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释放所有科技力量的创新活力。

  摘编自《科技日报》

  【俞晓平、李海芬:产学研融合驱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中国计量大学俞晓平、李海芬认为,产学研融合是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之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研发方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资源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创新研究生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形态,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使其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引擎。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一是要创造多元化培养格局,创新培养管理体制机制,创造以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为引领的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与高校共为培养主体的多元培养模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形成实时动态的可视化过程管理,为延伸、拓展培养场所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二是要创设“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吸引基础研究团队、应用技术研发团队、行业产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专家以及研究生等多种研发主体聚集互动,形成多层、多面、多维度的产业集群创新局面。三是要创建“资源共享立交桥”,一方面将行业、企业需求拆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引领各类科技研发人员将自己的研究专长与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将专家技术发明创造导向产品转化、行业发展趋势,以促进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张车伟: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值得借鉴的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指出,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让全体人民携手迈入现代化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大事。我国迄今为止取得的这些伟大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更离不开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以下三点经验尤其值得珍视。第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长期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在理念上的凝练和升华,我们未来的发展还将从中获得更大收益。第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这一优势保证我国能够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在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第三,建立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今天取得的经济成就不仅体现在增速快,还体现在逐步建立了一个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建立了牢固的产业基础。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

建设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