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制造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海洋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课后育人服务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孟毅芳、周明生:多措并举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孟毅芳、周明生认为,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我国产业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推动我国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必须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体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制造发展,先进制造企业要加快向产业上下游延伸,使服务向制造环节拓展,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改善客户消费体验;二是健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三是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更多既掌握制造业技能又熟谙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
【桑玉成: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姿态】
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认识到我们党对于中国,以及对于世界的责任和使命,因而总能顺应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方向,做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坚力量。不同的国家以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遵循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我们在国际社会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互动和交往。作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既要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导下参与国际公共生活,也要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和维护,这是我国多年来与国际社会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新的百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担负起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和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马庆斌:统筹推进海洋发展保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指出,我国海洋经济具有海岸线、海港、岛屿、滩涂等资源条件丰富多元、发展前景广阔、是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制造网络的重要基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和海洋经济开放体系不断完善的特点。虽然我国是海洋经济大国,但距离海洋经济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应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全局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以完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海洋产业金融体系、打造陆海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陆海产业集群、倡导海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建议加大海洋自由贸易区设置等实际措施,积极解决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体系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和海洋生态意识薄弱的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杨煌: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
杨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从多个方面开创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本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内涵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价值追求和发展效果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物质的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超越了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超越了既有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即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硕果。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检验的正确道路,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未来,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尽管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正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任重道远,面向未来,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续写人类文明新辉煌。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刘长海:借鉴国际经验,有效开展课后育人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长海指出,日前,教育部对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各校做到“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部分家长对此持支持态度,部分家长则提出隐忧,可见细致探讨课后服务质量保障问题,具有突出重要的现实针对性。近几年,我国各地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课后服务探索。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合理定位课后服务,有效开展课后育人活动。在功能定位上,课后服务应在不加重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开发出丰富多彩、有吸引力、教育性与趣味性并重的课后服务课程;对于经费安排,建议在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财政投入为主开展课后服务,支持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地方探索政府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的做法,给予家长和学生灵活参加课后服务的选择权;此外,还要做好课后服务督导和研讨工作,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