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年光辉:运用历史规律高度政治自觉的历程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百年光辉:运用历史规律高度政治自觉的历程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1-23 09: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长兵(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全党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正是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高度政治自觉的历程。从“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体现了百年来党发挥政治主动精神所结出的硕果。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从“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的路线愈加清晰、脚步愈加稳健。百年来党的高度政治自觉,展现了三重基础的宏大逻辑。

  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基础使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能忘记,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理想而抛洒热血,为信仰而自强不息,为使命而不计得失,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不能忘记,党的领导从方向上开辟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大踏步赶上工业化的进程,大幅度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大力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能忘记,党的领导从格局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从指明“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提出“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决议》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也是全党发挥高度政治自觉的政治保障。

  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党百年理论发展的这段历史的主线,是形成和发展了符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和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飞跃”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飞跃”,孕育和丰富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继承人类智慧的历史,更是一部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启迪先驱者探索“明日之中华”的历史,更是一部激励接棒人追逐“中国梦”的历史。遵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贯穿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我们要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到底,从历史这本教科书中汲取智慧与启迪,以历史的营养剂推动前行与创造。

  党的百年历程这一实践基础使然。事业越是伟大荣光,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催生自觉精神。敢于开拓、敢于创新,党领导人民将主动创新贯穿于发展的一切领域和阶段,敢为天下先,勇向潮头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是党和人民能与苍穹比阔的伟大精神力量,吹响起一切斗争的号角,打牢一切成就的地基;敢于挑战,敢于革命,跳出“历史周期律”,回答“窑洞对”之问,从群众监督到自我革命,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回望百年奋斗征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苦难中求存、在建设中求实、在改革中求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宏图,书写出一部又一部辉煌灿烂的奋斗史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总结百年来全党运用高度政治自觉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决议》精辟概括了十条历史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发挥高度政治自觉不断丰富和发展。

  只有从历史中看清成功的必然逻辑,才能从历史中提炼克敌制胜的法宝。没有“拿来主义”的捷径,只有根植百年党史的沃土。《决议》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和深厚的历史智慧,分析了党一次次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秘诀,那就是善于回顾、思考和总结历史。为了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党必将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以史为鉴、学史增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锚定目标、勇毅前行。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