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下一场危机》:你准备好了吗?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下一场危机》: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9-16 18:13

  作者:刘兰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

  新冠疫情持续三年,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从门可罗雀的精装修餐馆到空无一人的影院,从惨淡的“度假黄金周”到尽可能的足不出户,从居家网课到“云毕业”……“疫情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安全风险,是牵动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普世性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杨霄博士的新作《下一场危机》从预见、决策与治理这一专业视角,为我们解答疫情将如何终结,下一场危机将以何种面目出现,应对重大危机该怎么办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杨霄博士近年著有《大国远谋》和《推演:让决策更具洞见》,这次的新作是推演三部曲之三。一方面涉及推演领域和形态的延伸,从“红蓝”博弈到应对全球性危机,从对抗性推演到协作性推演的演进。另一方面从中国古典哲学“上医治未病”中提炼出“预见性治理”理念,是对中国更具包容性和发展性的生物安全观内涵的深度思考。

《下一场危机》:你准备好了吗?

  他山之石:逼真的剧本,但人生无法彩排。作者从美国2019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全政府疫情危机推演娓娓道来,对于危机可能面临的困难,如医疗资源的挤兑,应急沟通不畅,学校难以统一开学的时间等具体问题都一一“临摹”到位,但在指导实践中却未发挥任何效用,美国的感染人数和死亡率都远高于世界平均值。这就像模拟考试中大题都刷到了,老师又讲解分析了,正式考试押到原题却仍答得一塌糊涂,这不得不令人懊恼唏嘘。从2001年美国生物安全的“治疫元年”起,美国持续20年之久的前瞻性研究给出的精准预见,却带来一败涂地的治理。作者深刻剖析这出治疫悲剧的原因,祸起“人治”(以慢治快)和“党争”(国无衡略)的教训,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现实映照:猴痘逼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新冠疫情仍是世界一些地方的严重健康危机,但全球猴痘病毒的爆发促使世卫组织宣布其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者在第五章“治疫难题”中总结的关于新冠疫情的疫苗储备和分配问题,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引发的社会思潮混乱、治理危机中的信息混乱等问题,在近期的猴痘疫情治理中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猴痘蔓延的欧美国家大多数已经开始单方面获取疫苗和囤积疫苗,并未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自媒体下的社会“联系更紧密,世界更分裂”,与新冠疫情一样,在媒体和社交平台存在大规模散布错误信息的行为。对猴痘的污名化会误导大众,世卫组织总干事警告:“污名化和歧视可能与任何病毒一样危险。”

  启发未来:与不确定性共存,我们能否“治于未病”。“传染性制造混乱,致死率制造恐慌。危机,就是这样引发的。”新冠疫情阴霾久久未散,颠覆了危机治理,对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造成变革性冲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人们不禁会问:为何疫情迟迟未能退去?疫情过后会怎么样,其“拖尾效应”将对经济、社会和政治造成何种“涟漪”,社会面将如何修复创伤?下一场危机是什么样子?应该怎样建立“管用才是最好的”危机响应准备体系?我们能否“治于未病”,防患于未然?如果你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推荐阅读本书。

  作者以专业的素养、充满人文关怀与洞察力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对推演、危机管理、生物安全三个领域的思考,在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平衡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在第二章解释为什么一定周期的隔离是甄别个体是否携带病毒的有效方法时,作者用对培养病菌的“容器”进行不断观察进行类比,使读者更易理解。这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书中“专业人士的背景与经历,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路径”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作者在疫情居家期间得以成稿。疫情可能改变我们的通勤方式、交流形式,但对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共同危机该如何更好应对,学者的主动担当和思考自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