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多维发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教育”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坚持教育公平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公平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教育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更多人共享优质教育,通过教育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是从根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方式。通过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的人们不仅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差距,激发脱贫愿望,而且通过教育获取知识技能,提升脱贫能力。在一些贫困地区实行的“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训”等则是不仅致力于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更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着力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坚持教育公平上作大文章、好文章。此外,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都可能阻碍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要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做大蛋糕上下大力气,而且要制定科学体制机制分好蛋糕,让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受教育者,全面提升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详情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
推动推进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关键手段,而数字化教育则是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及手段来变革教育系统,是一种学习和教育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域的数字化过程,可以着实扩大“人人皆学”的覆盖范围、拓宽“处处能学”的空间广度、延展“时时可学”的时间尺度,从而构筑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开放灵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以亿计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变革诉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数字化思维尤为重要。学校及区域推动教育改革,需改变课堂教学中数字设备及教学资源的机械性应用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中数字技术简单叠加式应用的工具性思维,超越当前的“表象式”改革诉求,系统谋划和引领数字时代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只是手段,数字化思维才是教育转型的灵魂。只有在科学的数字化思维引领下,组织和协同各利益关联方对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变革,提升教育数据智能化汇聚、共享和服务能力,才能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供新动能。建立健全教育数字化标准体系,既可以为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可以在新的历史窗口为我国教育、科技领域赢得国际话语权,这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抓手。详情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基础教育生态。坚持人民至上,把追求人民满意、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其次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凝聚基础教育发展合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充分激发政府、社会、家庭、市场等不同主体的活力,持续优化基础教育生态,凝聚基础教育体系的整体合力。贯通政府—基础教育学校—市场层面、家庭—基础教育学校—社会层面、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教育层面三个层面,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教育体系。最后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畅通基础教育运行机制。构建基础教育运行机制,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具体问题上,一是优化基于大教育观的协同发展机制;二是完善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机制;三是形成促进公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提升机制。详情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生涯规划教育阈限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牢记“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全社会要群策群力,力促大学生充分合理就业,协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而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大化地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此,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需进一步提升科学认识自我的水平。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但如果大学生缺乏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相关部门尚未找准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测量工具和手段,就可能对大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自我认识造成一定困难。全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是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局限于就业指导,服务于就业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在这种观念主导下,有些学校只能满足大学生毕业时择业的一时之需,难以顾及大学生的个性要求及一生的职业发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突破就业指导的阈限,形成科学的培育理念和机制。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新认识个人的价值;二是重视个性化教育;三是认识人的职业发展规律,开展层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四是建立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营造企业家成长环境;五是建立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社会机制。详情
(光明网记者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