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科学应对极端天气

来源:经济日报2023-08-11 09:45

  作者:郑艳(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加频繁,高温、洪水、飓风、寒潮等极端天气呈现常态化趋势,一是极端天气的频率、强度增加,时空分布模式发生变化;二是灾害的复杂性、极端性、不可预测性增加,容易引发灾害链效应和系统性风险。《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显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表现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2020年至2022年,我国连续遭遇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每年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次,年均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亿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演进,气候系统更加不稳定,预计未来“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还将频出。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传统减灾实践目前仍存在重治理轻预防、重应急轻管理、重视工程性举措忽视生态防灾理念及社会建设、注重单灾种应对忽视系统性风险等诸多问题。应对极端天气常态化,需转变理念,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合防灾与应急管理,两手都要硬。首先,以综合减灾规划和应急体系规划筑牢顶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流域水资源管理、城乡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中强化自然灾害红线意识。近年来,城市水灾频发,一方面是极端天气引发风险放大效应,另一方面是人地相争的结果。应在防洪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风险区划等工作。其次,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灾害应急能力,从每一次灾害应对中汲取经验、查漏补缺。例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今年汛期北京暴雨,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还存在一些短板,需加强精细化应急能力、流域蓄滞洪区规划、基层社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灾后评估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是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协同应对洪旱并存。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呈现暖湿化趋势,旱涝并存暴露出许多北方城市水资源管理的薄弱点。在平衡水资源时空分布方面,可借鉴国际经验。例如,美国加州利用地下水回灌系统10年间回灌地下水超1亿立方米,荷兰鹿特丹对空间局促的城区进行适水性改造,建设水广场和开放式排水沟,增强雨水自然渗透,补充地下水。从国内看,北京自2019年起加强生态补水,推进地下水战略储备制度,未来还可结合城市海绵设计、水库水系和蓄滞洪区,拓展地上地下水管理空间,平抑洪旱风险。

  三是强化风险防范,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21年城市排水防涝标准,九成以上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至30年一遇,设防为50年至100年一遇的只有少数特大城市。未来应在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规划中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实现科学应急、智慧救灾。例如,新西兰将决策优化技术引入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项目,节约预算10%以上。我国地广人多、风险点密集,借助流域管理、水文和雨洪模型等优化方案,可大量节约经费、提升精准防灾效率。

  四是运用经济举措,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全球适应委员会报告显示,在气候预警、韧性基础设施、农业技术、生态保护、水安全等领域的投资可获得4倍以上的收益。海绵城市、生态环境产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咨询与服务等被列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对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及的气候敏感二三产业、气候适应型旅游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可通过PPP模式、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其加快发展。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