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发展理念、美丽中国建设、中华文明、消费升级、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占斌: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及市场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三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支撑,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创造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等。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摘编自《经济日报》
【包永慧:深入理解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要性】
首都师范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包永慧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深入理解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要性。必须通过法治途径,将美丽中国的各项建设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要不断完善美丽中国建设的立法体系。一方面要制定全面的立法规划,逐步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另一方面要提高立法的科学性与可预见性,完善法律、法规间的冲突协调机制,建立定期评估和修订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机制;要严格执法,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垂直管理、跨区域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改革执法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执法力度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执法措施、执法频率、执法强度都应该符合法治精神;要强化生态文明司法保护,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审判机制,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审判管辖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态文明司法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环境司法审判质量、统一司法尺度;要倡导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体人民从内心深处真诚拥护和信仰法律,从行动上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方能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中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
摘编自《光明日报》
【楼纪洋: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楼纪洋认为,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来源于我们始终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就越要发扬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坚持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其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守正创新、新益求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通过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最后,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就要深刻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深刻领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开拓创新、开创美好未来,既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又要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以行求知、以知促行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
【龙少波、丁点尔:多策并举完善政策推动消费不断升级】
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龙少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丁点尔表示,当前,从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出发,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加快消费升级的步伐,以需求侧的消费升级引领供给侧的产业升级,符合我国未来经济政策的实施重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有助于通过消费和产业“双升级”协同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政府应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激发居民消费潜力。致力于在各区域落实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扩大劳动者就业机会,保持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第二,可以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教育职业制度。应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可以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同时应重视迁移人口的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增强消费者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激发出更高的消费意愿。教育职业制度则通过就业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三,可以改善消费基础设施环境,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一方面,在消费基础设施上,引入前沿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网络基础设施,同时完善新兴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为居民消费模式的创新打好基础,支撑并引领未来新的居民消费增长点。另一方面,在金融监管体系上,应致力于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为居民消费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第四,可以发展消费新业态,倡导新兴消费理念和方式。积极打造消费新业态,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良性互动,促进传统行业和现代行业的融合发展,利用多元化的消费业态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赵秀玲:以文化助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秀玲认为,高度重视文化治理、增强文化内在功能,是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对于基层治理,新时代新文化使命任重道远,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真正理解文化的复杂性、内在性、现代性,还要有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行稳致远、事半功倍。未来,要将文化作为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创新基层文化的传播培育形式。其一,要以法治化思维加强基层文化的制度建设。文化的广泛性、复杂性、模糊性,导致基层治理面对文化时常处于尴尬状态。只有建立基层治理的奖惩处置制度,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其二,要在基层形成率先垂范的文化机制。乡村治理、社区治理、单位治理、院落治理、社会治理等都要将德性、文化教养、思想觉悟、精神风貌作为考核、晋升、奖惩指标,以便做到树立正气与遏制歪风邪气。其三,要将基层文化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没有文化人才的基层治理,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其四,基层文化治理应从自身特别是家风家教开始。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古代家教家风的优良传统,并对之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层文化治理应从治家开始,由父母带头,从具体的小事入手,再扩大到社区、单位、学校、社会,这是切实有效的办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