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城市更新行动、外资高质量发展、中华文脉、“实数”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人才队伍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从春: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智慧城市,实现高水平治理】
上海大学副校长、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王从春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也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智慧城市,实现高水平治理,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通过城市更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城市更新工作为契机加快全域数字化城市转型,明确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通过数字政府建设,引领数字社会、数字生态转型。拓展数字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场景,利用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现有产业规划和城市更新之间最优匹配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城市更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要实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序更新,筑牢智慧城市发展根基。重点建设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提高居民群众获取数字服务的便捷性。探索超级计算机提取和分析城市运行数据新路径,强化新型算力对城市治理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城市更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要调动各方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必要的保障,坚持上下统一规划和部署,形成智慧城市发展合力。创新工作组织机制,以云服务平台形式组建城市更新跨部门协作团队,采用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缩短决策链条,引入敏捷治理,促进各方面高效相互配合。
摘编自《光明日报》
【蓝庆新: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外资高质量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教授蓝庆新指出,吸引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经贸不确定性增强,中国必须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创新升级制度型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央地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外商合法权益的制度法规,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及时修订或出台影响外资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政策,提升外资服务水平和能力。二是增强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性。在稳定外资规模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资投向数字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强在高端制造、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碳环保、医疗康养、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外资引入,为外资高质量发展提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支持,优化外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三是务实开展国际产业合作。面向国际跨国公司和在华外资企业,积极开展对中国发展潜力、市场优势、开放理念和政策法规的宣传解读,提振其投资的良好预期。发挥好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平台作用,用好市场原则和国际规则,与跨国公司建立合作联盟,推动跨国公司在华建立全球总部、区域总部。
摘编自《经济日报》
【商志晓:全面总结历史成就,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指出,赓续中华文脉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必须全面总结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锚定目标任务和努力方向,沿着正确道路不断深化开拓。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固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二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基本路径,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发展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撑,凝聚民族精神和人民力量,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三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发展。通过深化推进“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彼此契合基础上达到互相成就,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摘编自《学习时报》
【向晓梅:健全“实数”深度融合政策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向晓梅表示,不断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以“实数”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为此,应不断健全“实数”深度融合政策体系。一是着力完善引领数字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数字技术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科学统筹、集中力量、精心部署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集中攻克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卡脖子”难题。二是着力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激励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的相关政策,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打造更多柔性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工厂,实现5G广泛应用、AI深度赋能、数据全面驱动、工业互联网安全可控的目标。三是着力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政策体系。统筹推进“东数西算”“陆数海算”等重点工程和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算力基础设施的部署建设,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实现普惠、高效、灵活的算力服务供给。四是着力完善保障实数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产品和服务,支持数字科技与产业基金建设,形成“科技—产业—金融”有效贯通的良性循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产权保护、竞争规则、市场监管、安全评价等在内的实数融合治理体系,打破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明熹:协同推动“三链”深度融合,夯实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基础】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明熹表示,面对新形势,有针对性提前布局,夯实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基础,是我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人工智能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本质是要求把最合适的人才配置在最需要的岗位上,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产业链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扩大对人才链的需求,人才链的发展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良性耦合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因此,亟待从以下三个方面协同发力。第一,要聚焦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关键环节,针对性培养引进人才。鼓励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基础学科建设,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高校要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要敢于先行先试,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教育方面,基础教育阶段将人工智能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高等教育阶段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职业教育阶段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科技方面,超前布局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人才方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三,要保持战略定力,将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制定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为各地各部门开展人才工作提供指导。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协同,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