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婷婷(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钱志权(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春回大地,草木复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这一重要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林草兴则生态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系统治理成效显著。202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12亿吨以上,人工林保存面积、草地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森林作为粮库和钱库的潜能也得以释放,2024年,全国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森林覆盖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宜林空间趋紧,且多集中在立地条件差、成林难度高的西北地区;林产品供给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新时代林草建设既要破解“有没有”的扩面难题,更要攻克“好不好”的提质难关,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让森林“四库”真正成为惠泽民生、富足百姓的绿色“银行”,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
科学扩绿,促进林草系统提质。扩绿是绿化祖国的根基,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深度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评估不同区域的立地条件,精准破解“种哪里”、“种什么”、“怎么种”的核心难题,推动全域绿化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坚持因地制宜,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夯实生态安全屏障;聚焦江河源头、水土流失区等重点区域,实施精准增绿提质;同步推进沿路、沿河、沿湖生态廊道建设,激活城市废弃地、边角地、城郊接合部等边际空间绿化潜力,“见缝插绿”扩展城市森林空间。此外,优选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优化种苗结构,培育良种并提升栽培养护技能,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成活率,确保绿化工程“造一片、成一片、护一片”。
多维兴绿,释放森林“四库”潜能。兴绿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关键。森林“水库”建设要通过统筹江河湖库土地规划,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结合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强化生态修复,实现青山绿水的良性循环。森林“粮库”开发要践行大食物观,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延伸现代化产业链,挖掘森林食物供给潜力。森林“钱库”激活聚焦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践,要推广林药、林菌等复合经营,构建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地理标志和生态认证品牌;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通过就业入股等机制促进富民增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创新林权抵押、生态信托等市场化补偿工具,打通资源定价、交易和收益反哺路径。森林“碳库”增效依托造林抚育提升固碳能力,要完善碳汇方法学和市场交易体系,构建培育、核算和交易全链条机制,推动碳汇生态价值向经济收益转化。
持续护绿,巩固国土绿化成效。护绿须以系统治理、多元共治和科技赋能为抓手,巩固国土绿化成效。一是系统精准施策,构建规划、实施和监测全链条保护体系,按生态功能区推行“一地一策”精准管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集成造林、管护、复育等复合修复工程,提升林草资源管护效能。二是多元主体共治,健全三级林长制考核,压实政府责任;推行“民间林长”认证和生态积分奖励,激励公众参与;深化环保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生态赔偿”立体追责机制,全面扩大林草管护范围。三是技术转化赋能,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灾前预防、灾中处置、灾后恢复”全周期智能防火系统,优化“人防”、“技防”协同,推动火灾防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提升林草管护能力。
从“求生存”迈向“求生态”,从“盼温饱”转向“盼环保”,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愈发强烈。新征程上,必须采取扩绿举措,运用兴绿策略,开展护绿行动,巩固国土绿化成效,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