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莉亚(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
强大的金融机构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实体经济需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以更优更强的金融供给助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贡献金融力量。
发挥好压舱石作用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截至2024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95.59万亿元,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444.57万亿元,占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近90%,其中,六家国有大行总资产达199.67万亿元,约占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的45%。信贷投放方面,六大行人民币贷款余额持续稳健增长,对2024年以来全国信贷增量的贡献率超过50%。从创新驱动角度来看,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进程,有效带动了我国金融业整体服务能力提升。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支柱。通过总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双重发力,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持续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确保资金更多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2025年1月末,农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监管口径)6.73万亿元,服务民营企业贷款客户746万户。中国人寿不仅为民营企业提供多层次保险保障,还积极拓展多元化资金供给渠道,截至2024年底,全集团保险资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约5万亿元。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石。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在筑牢金融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当前,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是金融防风险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需金融与财政协同发力。前者通过贷款置换与债务重组缓解短期偿付压力,后者依托专项债券置换加速存量风险出清。国有大行既主导金融化债进程,又通过债券承销、流动性支持强化财政化债机制。面对房地产市场调整,国有大行通过“保交楼”专项借款保障项目交付,并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精准支持刚性与改善性需求。
找准重点难点问题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必须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应找准做优做强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聚焦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当前,国内有效信贷需求亟待深入挖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贷款利率快速下行,行业“内卷”现象加剧。国有大行同质化竞争明显,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国有大行尚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供给模式,对既有业务体系的路径依赖较强,在金融创新、产品多元化及风险定价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这不仅影响金融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体系对高质量发展融资需求的精准支持能力。
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外资金融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在提升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对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风险防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压舱石,不仅要在开放环境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更要切实履行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职责。同时,金融市场的对外联通程度不断提高,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剧,可能进一步放大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外溢风险防控压力持续上升。既要提升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也要增强监管部门跨境监管协调和风险应对能力,确保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
2024年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一系列增量政策,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在政策落实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国有大行依托投融资优势,加大信贷投放,助力政策落地。然而,在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力度加大,国有大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承压,资本积累空间受限。在支持增量政策落地过程中,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实现政策目标与银行可持续经营之间的动态平衡。
夯实稳健发展基础
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必须统筹全局、系统推进,构建多维协同的发展格局。通过多维度、多路径协同发力,夯实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基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系统化金融服务生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大型金融机构需从“被动适配”向“主动引领”转变,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应突破传统金融服务边界,科学整合内外部资源,着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在重塑服务实体经济流程的过程中谋求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内部考核评价体系,着力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
切实推进国际化经营,增强全球竞争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应科学规划海外市场布局,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扎下根”,通过深化本地化经营、优化机构网络、拓展业务边界等方式,真正融入全球市场。健全全球化经营管理体系,完善跨境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稳健经营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强化金融监管,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外部冲击,确保金融安全与开放协同推进。
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机制,夯实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发展基础。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是优化宏观经济治理、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能的重要抓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这不仅是对国有大行资本实力的有力补充,也是财政金融协同发力的重要探索。在特别国债发行过程中,财政部门需统筹发行节奏、规范发行程序,央行则应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应以此次资本补充为契机,进一步健全财政金融协调配合长效机制,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
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内生动力。完善激励机制,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提升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健全约束机制,则能防范短期逐利行为,确保金融资源精准高效配置。从机构层面看,要坚持党建引领,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监管层面看,要突破传统考核指标局限,为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激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支持实体经济;从宏观层面看,要强化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协同,形成促进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的政策合力。通过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