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劳动观、新农人、城市更新、人才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彭维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新时代产业工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彭维锋认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劳动最光荣”凸显劳动在伦理层面的正当性和高尚性,彰显对劳动者尊严的肯定及社会分配正义的价值取向。劳动既是个人的生存生活手段,也是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关系建构的物质基础。“劳动最崇高”彰显劳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劳动视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实现目标愿景的重要坐标。劳动既是对个体最基本的现实规定,也是个体最崇高的生命追求。劳动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创造性实践。“劳动最伟大”聚焦劳动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揭示劳动推动物质实践、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推动自我实现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客观规律。劳动既是普通平凡的日常工作,也是伟大宝贵的实践创造。劳动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现实确证,不仅体现为生产实践的物质力量,更在于其内蕴的解放向度。“劳动最美丽”揭示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审美升华。劳动既是勤奋敬业的诚实奉献,也是融汇真善美的无穷力量。劳动者通过劳动实践,将主体意志转化为客体存在;劳动者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遵循“外在尺度”的客观规律,又实现“内在尺度”的主体创造,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富张力的审美价值。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奇:从现代人变为新农人】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奇认为,现代人想变成新农人,还有许多方面的功课要做,有许多原则要遵循。一是常读三本大书。就是天地之书、文字之书和视频之书。从事农业三本大书必须一起读,特别是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极端的背景下,如果不注意观察,会吃大亏。二是树立三物思维,就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必须循环利用。从土壤改良做起,才能提高我们农产品的质量。三是遵循三大规律。一个是自然规律。农产品不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是自然之物,没有麦种种不出小麦,没有鸡蛋孵不出小鸡,是自然之物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农民只不过是帮助农产品提高产量、提高质量。第二个就是市场规律,不赚钱不行,不可持续。再一个规律就是社会的刚性需求规律,就是要保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提供足够的食物,赚钱不赚钱,都要种,都要养。四是融合三次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去我们是重头轻尾,有头无尾,大头小尾,只重生产,加工销售管得少。今天要首尾相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培育“三农”情怀。做“三农”工作要时刻保持这个情怀,没有情怀是做不好三农工作的。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人才不能光靠引进,引进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住民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人才。六是要争做全科农民。农民不光要懂农业技术,还必须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什么都会一些,是通识型人才,从小就要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全能型的现代农民。
摘编自《北京日报》
【王凯: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应建立精准评估、精细设计、精心运维的工作新思维。应通过城市体检精准发现问题需求。城市体检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坚持目标导向,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强化结果运用,系统梳理问题短板,分类形成问题清单,提出城市更新对策举措。应以精细设计挖掘和激发存量空间多元价值。需对应存量空间特点,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更新的精细化引导作用,通过以人为核心、以空间增值为导向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方法,实现空间—功能—价值的精准适配。应坚持精心运维,形成长期持续收益。坚持运营前置,面向不同人群需求打造多功能复合空间和业态场景,如面向社区居民需求,积极拓展提升社区民生经济业态;面向消费提质需求,构建多元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面向产业升级需求,打造与新经济相匹配的城市产业空间,同时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长效运营。
摘编自《经济日报》
【于畅: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人才是关键】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于畅指出,我国自主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相对不足,人才使用和评价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激励不够,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还有待优化。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按照适度超前引领产业发展的要求,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鼓励高校设立未来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实验室、未来产业研究院等教学和科研机构,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加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强化产教供需对接,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及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课程模块和教学方式。完善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加大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普惠性支持,提高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在国家研发计划中的比重,减少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和“科研温饱烦恼”。加大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聚焦未来产业急需人才,公开招聘世界一流科学家、国际顶尖工程技术人才,鼓励在国外工作的研究人员回国服务,在人才待遇、发展空间、服务保障等方面留住人才。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