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敏启(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防汛救灾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历来是件“天大的事”。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叠加,导致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更趋极端,可能进一步加剧汛期复合灾害链风险。当前,防汛工作正处在“七下八上”关键期,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切实扛牢防汛减灾救灾的使命担当,把好防汛工作的五重维度。
把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维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要在极端天气来临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防汛救灾工作的最高价值准则,也是打赢防汛救灾硬仗的根本遵循。就基层而言,一旦发生险情,基层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极端负责的态度,到灾情最严重、抢险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勇于担当,有效应对灾情。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全力抢险救援,守住坚固的生命防线。要积极进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把握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时空维度。“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强调“坚持以防为主”“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需未雨绸缪,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落实各项防御和应急措施。要着力夯实“防”的基础,织密织牢组织责任体系,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加大对溢洪道、放空设施等关键部位的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健全河湖“清四乱”和工程除险加固常态化机制,加快推进水毁工程修复,力争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化解在成灾之前。积极推进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体系建设,以流域为单元,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风险综合监测、早期识别、科学应对体系。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强化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建立防汛减灾救灾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培训演练和科普宣教,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
把握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的认知维度。“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安全领域的共识。根据综合分析研判,今年“七下八上”关键期期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南北洪涝偏重且北部重于南部,局地暴雨洪涝事件多发重发,防汛形势复杂严峻。这警示我们,要切实强化风险意识,筑牢底线思维,主动适应极端水旱灾害频发常态,全面提升极端情况风险预见和应急处置能力。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从防、减、救全链条协同发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要从最不利情况出发,做最充分的准备,向最好结果努力,牢牢把握灾害防御主动权。在工作中要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堵漏洞、消隐患,当前特别要紧盯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全面排查山洪风险隐患,推进山洪沟防洪治理。
把握固本强基、提质强能的工程维度。水利工程是抵御水旱灾害的第一道防线。要进一步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夯实防汛减灾工程基础。一要加强河湖行洪泄洪治理,大江大湖大河要以干流堤防达标建设和重点河段河势控制为重点,着力提高行洪泄洪能力;主要支流要确保重点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对防汛压力大的河段实施治理;中小河流要坚持流域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二要加快推进重点枢纽性水利工程建设。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型水利工程。三要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型蓄滞洪区功能,确保关键时刻洪水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
把握数智赋能、综合施策的治理维度。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综合运用硬性工程措施和柔性非工程措施,推动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一要以信息化手段推进防汛减灾救灾应急管理现代化,以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字模型为核心、水利业务为驱动,加快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特别是加强智能化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应用,加快观测技术应用,实现洪水监测预报及洪水演进预报,延长洪水预见期,提高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和智慧决策科学化水平。二要精准开展水利工程联合调度。防汛救灾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不同区域,涉及测、防、报、抗、救等各个环节,需要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生态等多重目标,协同推进。加强信息联享、汛情联商、隐患联查、应急联动,贯通雨情、水情、汛情、灾情“四情”联动防御。以控制性水利工程为重点,实施流域水工程科学调度、统一调度、联合调度、精准调度,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协同效应,实现流域调度“帕累托最优”,最大限度减轻水灾影响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