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忠杰(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80周年。作为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战争以刻骨铭心的方式留给了我们极为丰富和深刻的经验教训。在不同时期,我们对这场战争不断进行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推进,随着世界又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更需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更加全面深刻地审视当年的这场战争,更加全面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以推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一、从人类文明的高度解析当年战争的性质
判定战争的性质,是一个最基础的、最根本的问题。它决定着所有相关国家的立场和态度,决定着所有的政府和民众应该如何对待这场战争,也决定着如何处置战争的后果和当事人的问题。
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性质的判定,是一个既简单明了又错综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明了,是因为每一个人仅凭事实和良知就能得出应有的结论。说错综复杂,是因为每个国家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就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而且,中国的抗日战争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两者性质的判断有紧密的联系。立场和标准不同,结论就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原因除了利益外,与每个国家认知和价值取向的文明水平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样的界定是正确的,也是符合事实的。面对这样的矛盾,中国人民必须为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生存而战,全中国人民都应摒弃一切矛盾和分歧,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仇敌忾,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爱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最有力的精神武器,也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法宝之一。
但如果拓展视野,汇总和比较不同国家的认知,我们就会发现,仅仅将抗日战争定位于民族矛盾,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每个民族似乎都有理由为自己的民族辩护和战斗,都可以用自己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来激发人民的斗志。这样两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碰到一块,必然会发生激烈的冲撞。当年日本士兵作战特别凶残,与这种精神上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辨析两种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就必须看到,中日民族矛盾的背后,是起码的是非问题。当年的那场战争,并不是一般的利益冲突,而是侵略与反侵略的问题,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势力,以极端野蛮的方式向人类文明挑战、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掠夺、杀戮、奴役的问题。因此,中国人民、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对那场战争的认识,从来都不是仅限于民族矛盾,而是十分明确地界定,当年中日之间的战争,对于日本方面来说,是完完全全的侵略战争;对于中国方面来说,是完完全全反抗侵略的战争。泾渭分明,不可混淆。
战争性质不同,不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也就有了根本的不同。对于被侵略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但对于侵略方的日本来说,它们的所谓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则是十分危险的毒药。
所以,对战争性质的判断与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解读,都不能仅仅以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停留于两个国家相互矛盾冲突的层面,而要首先区分战争本身的是非对错,界定正义还是非正义。由此,就必须接受和运用人类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共同价值,用公平正义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国家的行为、衡量不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区分谁是侵略者谁是被侵略者,谁是正义谁是非正义。只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才能认清最起码的是非,才能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才能得到世界更广泛的支持。
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就是承认侵略是非法的。但对什么是“侵略”,一直有不小的争论。1953年和1956年,联合国大会两次设立侵略定义问题特别委员会,研究侵略定义问题。到1974年,联合国大会终于通过《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确认:“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决议列举了构成侵略的七种行为,并指出,“国家违反宪章的规定而首先使用武力,就构成侵略行为的显见证据”。
这就是人类社会经历长期的磨难和思考之后,超越不同利益和认知达成的共识,是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发展进步的典型表现,归根结底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共同的认知一旦形成,就成了一种价值标准,既成为一种道德的约束,又成为一种国际法准则。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看问题,就可以超越不同国家的利益、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差别,以共同的标准确定国际关系中哪些事情是正义的、哪些事情是非正义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如果以国际法的形式固化下来,就成为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和法律准则。如果违反这些准则,不仅要受到国际社会的道德谴责,而且会受到国际法的制裁和惩罚。这是文明发展之要求,也是文明规范之约束。虽然完全和严格地执行这些规范和准则还非常困难,但毕竟是以文明代替野蛮、以和平代替战争的重大历史性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与世界的交融,中国党和国家对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和界定也逐渐深化,越来越突出地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和界定当年的那场战争。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时,江泽民同志开始使用“文明”一词,指出“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18次使用了“文明”一词,强调“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使人类文明面临着严峻挑战”“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受了惨重破坏”;等等。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
对抗日战争性质的这些界定,升华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度,更加深刻地揭示,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一场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所作所为,都是向人类文明的挑战。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法西斯的侵略行为是不可容忍的,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抵抗则是正义的、进步的。
二、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来之不易,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经验教训。80年来,很多国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国际社会也在不断地反思这场战争,探讨如何防止战争悲剧的重演。
从当年的那场战争中,我们到底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得到哪些启迪呢?一般来说,世界各国大都习惯于从本国本民族的角度总结经验,获取启迪。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特别是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推进,我们越来越需要以“登高望远”的态势,更多地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当年的这场战争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
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同时也热爱人类共同居住的世界家园,在关心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关心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以,我们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既要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国自己应该做什么、注意什么、防范什么,也要注意研究和总结国际社会应该做什么、注意什么、防范什么,与世界各国一起,深化对当年战争的认识,为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智慧。
从自己国家和民族来说,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性质和危害,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坚决反对外敌对于中国的侵略;必须深入研究和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深入研究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和人民的前列;必须深入研究和汲取全民族抗战的宝贵经验,坚定不移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必须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国盛衰演变的深层次规律,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等等。这些认识和经验教训都是极为宝贵的,牢记并且付诸实行,将对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仅有这些认识和总结还不够。在立足中国、着眼中国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总结能够对世界进步和发展起推进作用的经验教训。这是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责任,也有利于中国自身。
从这样的高度和视野来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国际社会应该从中得到哪些重要的启迪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世界人民都拥有自己生存的家园。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既要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和《联合国宪章》的起草工作。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联合国宪章》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各会员国不得“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中国曾经饱受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侵害的伤痛,所以,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对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也决不侵犯其他国家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经过70多年的实践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发表讲话,都强调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当年的侵略国和战败国必须痛彻心扉、吸取教训,再也不能任意践踏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当年的受害国和胜利国也同样要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只要忘记人类文明的基本准则,任何国家的角色都可能发生转换和变易。立国处事的根本基石,是始终尊重人类文明的基本规则,任何国家都不能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才能维护自己,互相尊重才能维护和平。
第二,世界人民都珍爱和平的价值。任何国家都不能用战争手段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要求,所有违反这一原则的行为都要受到抵制和惩处。人类对战争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文明发展的过程。历史上,曾经认为战争是获取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甚至是强盛和力量的表现。但到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开始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进一步限制成员国进行战争的权力。1928年签订的《巴黎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规定签约国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性质及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这是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非战原则”。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等文件,最终确立了不得进行侵略战争、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胁的原则。同时,吸取国联表现软弱的教训,联合国专门设立安理会,赋予它可以使用武装部队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权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6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5条规定,战争犯罪包括3类:危害和平罪;战争罪;违犯人道罪。据此,通过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等,惩处了一批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犯,也由此确立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罪行的国际法规则,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当年战争造成的惨烈破坏和法西斯国家战犯受到的惩处,都给世界以刻骨铭心的教训。用发动战争、侵略别国的办法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从根本上违反人类文明的本质和要求,是世界人民决不能容忍的。即使一时得逞,最终还是要遭到失败。世界一切国家和人民都应该珍惜和平,维护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种战争或武装冲突仍不断发生,这说明,真正执行非战原则、实现人类和平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决不是说人类就应该回到过去,继续用武力和战争来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国际法上宣布侵略战争构成国际犯罪,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进步。文明不能倒退,倒退就会产生新的悲剧。当代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和组织,都应该促进这一文明的实现,而不能故意违背人类文明的规则,随意诉诸武力,甚至发动侵略战争。
第三,世界人民都渴望公平、正义和法治。任何国家都必须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共同维护符合人类文明要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联合国成立的目的,就是“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力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
以联合国组织和联合国宪章为主体建立起来的战后国际秩序,是吸取两次世界大战惨痛教训的产物。虽然并不完美,但有秩序总比无秩序要好。战后以来,由于和平与正义力量的不断扩展,这样的秩序也在逐步改进和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总体上对世界是有利的。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理当首先维护这种基本的秩序,并推动这种秩序不断走向完善。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都必须严格遵守以联合国宪章为主干的国际法。现代国家应该是法治国家,现代世界也应该是法治世界。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和标志。现有的国际法当然还是不完善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但没有国际法,世界就会再次回到丛林法则,陷入混乱和战争的深渊。凡是自己认可了的国际法,就有责任和义务严格遵守,不能找任何借口蔑视和违反。凡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抵制和谴责。重大的犯罪行为还必须受到制裁。
随着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国际事务,中国应该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中国民众也应该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国际法。对世界各种事件和问题的认识,不能以丛林法则的眼光,而必须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以国际法准则为根据,科学分析,正确认识,为争取世界和平出力而不是添乱。
第四,世界文明是在多样化中发展进步的。每一个国家都要尊重这种多样性,善于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处、交流互鉴,编织人类文明更美的图景。人类社会始终面对的一个大课题,是如何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同国家关系的背后,都潜藏着一种文明类型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类型,到底是兼容的,还是冲突的?是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还是唯我独尊,恃强凌弱?这个问题不解决,世界上的矛盾和冲突就会不断。
多样性始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特质,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千百年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丰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同样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选择,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每一个国家都应坚持文明多样性的理念,正确对待文明类型的差异和矛盾,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当“文明霸主”。坚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宽阔的胸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各国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各国在通过电视、广播、电影、书籍、软件、音像制品、国际互联网等进行信息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建立和遵循必要的规则,注意保护各国文明的特色。
国际社会要共同推动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建立和完善涉及文明问题的各种规则,制定更多的处理国际文明关系的准则和文件,形成文明互鉴的制度和机制。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三、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一个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德意日法西斯是狂热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产物。它们发动侵略战争时,都死抱着扩张领土的贪欲,做着全球或地区帝国的美梦,以为通过侵略战争、奴役他国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利益。但战争的结果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它们的梦幻。战争结束之后对战犯的审判告诉世界,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是一条死路,根本走不通。唯有和平,才是世界正道。唯有坚定不移地争取和平、维护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为本国和世界争取到安宁和繁荣。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声明和真实承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为中国赢得了40多年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为人类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来,和平与战争仍然在以不同方式进行着艰难的博弈。人类始终面临着一次次历史性的选择。到现在,人类社会又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曾经多次站在十字路口,多次遇到“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仅100多年来,就已经遇到过4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处在十字路口,由于没有能正确回答向何处去的问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没有能正确回答向何处去的问题,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对向何处去的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于是世界分裂成了两大阵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第四次站到十字路口,面临“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结果是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对这一答案如何评价,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到现在,世界又一次站到了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又一次遇到了“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环顾世界,许多令人惊喜的发展和进步正在迅速发生,但面临的诸多问题又使许多人感到茫然和忧虑。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必须科学理性地作出选择。到底是增强理性,还是转为任性?是发展文明,还是转向蒙昧?是坚持和平,还是扩大冲突?是发展民主,还是实行霸凌?是促进共同发展,还是恢复狼性竞争?是坚持合作对话,还是重新扩军备战?是推进全球化,还是逆转全球化?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制造世界乱局?归根到底,世界是向前进步,还是向后倒退?
在人类再一次面临对抗还是缓和、战争还是和平、侵略还是反侵略的关键时刻,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更要站在世界大局的高度,认真思考和科学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更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铭记用千百万人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把世界的航船引向正确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鼓吹战争的声音不绝于耳,且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回顾、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任何试图以战争手段来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能的。世界一切国家和人民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决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安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不能允许、也不要试图用战争手段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这是人类文明的要求、当代国际法的要求,也是维护各国利益和整个人类利益的要求。
正确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今日世界已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每个国家的命运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正确认识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才能以正确方式处理各种复杂的国家关系,才能真正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才能真正摒弃冷战思维和侵略手段,才能免于世界重演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每一个国家都应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我们期望,通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和总结,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升华。(本文刊发于《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