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秀华(中共法库县委党校)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任务。要让沉睡的历史文化焕发新生,需要多方合力,搭建桥梁,让文化瑰宝走出典籍、融入生活,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扩大宣传推广层面,发挥文化研究院所平台作用。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特色历史文化史籍较为稀少,且缺乏系统、完整的立体化展示平台。同时,对历史文化的宣传推广不足,未能将历史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民众对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的认知度不高。应充分发挥文化研究院所的平台作用,全方位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系统梳理,对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路径等进行立项研究,开展学术论坛、成果发布会等活动,将科研资源与文化产业需求对接。通过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加大文化推广与社会传播,举办文化展览、展演活动、技艺大赛等,为文化人才提供展示机会,促进技艺交流,引导公众增强社会文化认同,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转型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元素。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优势,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进而辐射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升级、就业增加、城乡融合,从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重点项目不足,文化资源活化和利用方式单一,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未能实现均衡发展。改变这种境况,还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持续推进招商服务,吸引更多资金雄厚、市场成熟、技术先进的文化企业落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同时,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加快发展文体旅融合产业,包装推介特色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升级,形成文化赋能发展的良性循环。
开发创意文化产品,打造文化IP。只有将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通过创新转化将其融入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以符合当代需求的形式呈现,才能真正焕发其生机与活力,彰显时代价值。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创意文化繁荣之地,打造好区域特色文化形象,创生出别具一格的创意文化产品,让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用工匠精神打造特色文化IP,是当今经济文化发展的机遇。抓准时机、做精做优,方能抢占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推动本地文化发展实现新的跃升。此外,完善文化产业链条,从创作生产到推广销售等环节,形成闭环,促进文化IP效应形成。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依托陶瓷产业和白酒产业发展,创意设计了辽白瓷、辽元素伴手礼等产品,将辽文化历史融入产品中,增加文化认同感,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与附加值。
加强文物保护,打造特色文化城市符号。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域内特色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仍有待提升,部分历史文物、特色建筑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有待加强,民众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及时有效地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修缮工作,成为重要任务。应建立起更为完备的文物档案,系统划定文化遗址的保护范围,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机制,做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申报,在保护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同时,传承地域文化,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同时,通过建设特色文化主题公园与广场、开发特色文化街区等,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为现代建筑增添文化内涵、提升辨识度。
发挥在地化研究优势,构建多元化人才培育体系。目前,历史文化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传承方式也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为此,需要各地政府牵头,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推动研究院所与本地高校、文化企业、文化机构合作,激活产学研融合动能。建立健全非遗与传统技艺传承渠道,充分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用,整理技艺资料,鼓励年轻一代拜师学艺,形成系统的传承体系。多渠道汇聚文化人才,积极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才,充实文化建设队伍。
创新发展特色文化,关键在于打破历史局限,让历史文化从博物馆走进民众的现实生活,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文化创新发展步伐,充分发挥特色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方能助力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