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魏琪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研究员)
最新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洋经济呈现规模壮大、结构向优的发展态势。7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带动产业发展,还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经济都具备无限潜力,这种潜力得益于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构建在完备的制造业门类体系之上,也必将在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中更加彰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下有为、未来可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双轮驱动”作用,引导优质要素资源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向海洋经济领域持续涌入。
海洋经济是一个综合的产业业态,涉及范围广,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外贸物流等多个重要环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重要环节一定要同步协同发展。只有在关键环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才能实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这要求在推进具体工作中,要有整体观和系统观,从培育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入手,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各环节相互支撑、各要素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
拓宽足够场景,支撑海洋技术研发。产业发展、技术先行,这是一条重要客观规律。要用好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一重要优势条件,结合产业技术研发的独有特点和需求,提供试验场,营造微环境,有效满足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和深海技术原始创新的场景需要。此外,用足用好当前依托不同地域搭建的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充实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探索推进海洋技术研究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挥好专业海洋院校的学科优势,促进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更好服务于海洋生产一线。
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提质扩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是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门类,有了实实在在的装备,其他一切应用场景才能成为现实。我国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海洋装备制造有成熟的技术积累和生产经验,要用好这些优势,持续推动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找准关键路径,是这类装备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要从供需两方面发展好海洋工程装备细分领域,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的效果。一方面,紧紧围绕海洋开发需求需要,做好工程装备的供给保障。当前,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些地区对装备的需要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化,这就要求相关的装备生产方要有较强的市场需求捕捉力,在差异化需求中找准自身的生产定位。另一方面,要服务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重要目标,搭建各类信息平台,帮助经营主体及时感知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需求变化的动态,提升供需适配程度。
系统推进海洋基础设施的规划、运营“双提升”。海洋基础设施是海洋经济循环畅通的“毛细血管”,这个网络高效、畅通,整个海洋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以港口资源为例,在当前已经有很好基础的前提下,提升质量的关键就是做好规划、运营“双提升”,坚决避免规划、运营不匹配,重资产、轻运营等问题。在规划方面,侧重强化港口与产业、城市之间的协作联动,发挥好枢纽港的主干功能,兼顾支线港的协同作用,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在运营保障方面,持续推进港口货物疏散的便利化水平,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海洋基础设施运营管理,通过精细化、便利化的管理提升运行效率,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提升海洋外贸物流对活跃海洋经济业态的牵引作用。从产业门类之间的关系看,海洋外贸物流可以看成是整个海洋经济的“闭环”,有了活跃的海洋外贸物流,整个海洋经济才更有活力,更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海洋贸易方面,聚焦稳量提质,巩固海洋贸易基本盘,积极拓展新渠道,以外贸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强化海洋贸易的稳固性。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中国海洋经济产品出口的“金名片”。在海洋物流方面,着力做好航线布局以及优化调整,航线布局要与产品流出、流入的走向和需求相匹配,加强集约化布局和建设,实现内外联动、有效接驳,更好服务海运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