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董敏蕙、刘淑兰(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不仅是满足群众多层次、科学化、全领域的食物需求,也是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进程中,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为关键。农业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新发展势能、新绿色动能和新产业效能,将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强劲支撑。
新发展势能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拓宽食物来源渠道。一方面,加强核心育种技术研发,推动种业创新攻关。近年来,我国农业生物育种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未来,还要加快探索“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挖掘优异种质资源,提升种业基地能力。同时,要充分激发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强优质种源开发和保护利用,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支持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种养技术研发,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强化智慧农业技术赋能,着力破解资源禀赋约束。要运用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监测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实施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精准喷药,实现对食物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的精准化管理,筑牢食物安全根基,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食物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开发食用菌、微藻、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食物资源,不断增加食物来源的多样性。
新绿色动能增添农业生态底色,提升食物品质水平。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要在稳产保供基础上依托轮作休耕、退耕还田、种养绿植等举措,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相平衡的多元食物体系。同时,以生态绿色转型为导向,走健康低碳的发展之路,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此外,还要加强土地高效利用、化肥减量增效与污染阻控修复等,构建区域特色食品质量安全管控模式,开展“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为全力提升食物品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深化加工增值,创制绿色健康食品。要通过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重点打造标准化绿色食物生产基地,开展精深加工,以绿色生产和生态循环为目标导向,创制多元化绿色食品。可持续开发利用山地、海洋、林地、草地、湖泊等资源,大力建设海上牧场,丰富“森林粮库”,推广林下经济规模经营和立体复合经营模式,确保粮食品种丰富、绿色健康。
新产业效能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食物供给能力。一方面,深化产业融合,完善食物供给链条。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产业链条拓展不足、产业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要围绕农业成果转化、产业梯度共进、要素资源重组等多方面,打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交流壁垒,为推动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的新型食物资源供给提供有效途径。聚焦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培育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此外,促进食物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融合,进而催生新业态的持续涌现及周边服务的转型升级,推动食物供给朝着智能化、高级化方向跃升。另一方面,搭建产销平台,拓宽国际市场。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膳食结构优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处于增长态势,其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因此,要基于电商平台搭建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稳定农产品贸易合作。还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搭建食物研发、试行、实践、市场、贸易一体化产销平台,形成技术创新、产业承载、资源保障的多层次布局,增强全球农业资源供给的多元协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