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也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一、巩固建设文化强国的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互动之中,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蕴含着体现中国人民生产生活本质属性的永恒价值。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过程中,也必将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展现出独特而重要的价值。“第二个结合”强调文化主体性,实质上也是精神上的主体性。如果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站起来的精神支柱,那么“第二个结合”体现的正是思想文化精神上的进一步升华,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两个结合”是我们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坚持为我所用,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一切文明成果。这样的主体性是自觉性,也是主动性。倘若缺失了“主体”资格,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失去的不仅是自信自立,也必然没有了自尊自主。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和“坚定自我”,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更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既是对中国文化特性的集中概括,也是对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刻总结。只有真正使文化主体性、精神主动性强起来,才能使中华文脉和中华民族精神气脉赓续传承、源远流长。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必须以巩固和增强思想文化精神主体性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拥有14亿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10027多万名党员、紧密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长期执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也是构成当代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的底气。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与国家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更为充分地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大地,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更为强大、更为有力的思想路径和精神指引。
二、坚持以魂脉激活根脉的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同时,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结合,因为它们之间高度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从“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到“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是“相结合”的历程,更是其不断深化的逻辑。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这也说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对于铸就科学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魂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并持续巩固这一主导性。1916年,李大钊曾预言,中国未来将塑造“‘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在他的心目中,“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他认为,未来中国要走向社会主义,在文化上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并超越东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第三新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必然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正是这样的意蕴和方向。
坚持以魂脉激活根脉的主导性,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全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只有“结合”,才能打开创新空间,让我们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从一定意义上讲,“古今中西之争”始终伴随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近代从器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革命,是中西文化碰触以来的现实逻辑,也是中国志士仁人的思想逻辑。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间概念上的“古”与“今”和空间概念上的“中”与“西”交织在一起,必然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景。不论是“全盘西化论”还是“文化复古主义”,都是受困于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静止的认知局限,自然无法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古今中西文化的交往交流、碰撞融合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一动态演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恪守“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原则和精神的前提下,更好地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不断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坚持以魂脉激活根脉的主导性,也是以根脉丰富魂脉的过程。“第二个结合”超越了传统的、保守的、机械的“体用关系”。“体用”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主导引领,才能真正统一起来,发挥优势。以魂脉激活根脉、以根脉丰富魂脉,实现的正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魂脉”与“根脉”的深度互融。这也是从“彼此契合”走向“互相成就”的逻辑所在。马克思主义不仅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第二个结合”,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融会贯通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三、增强“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的自主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制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掌握思想文化的主动和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的自主性是统一的。只有坚定思想上文化上精神上的自我,才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在勇于善于“相结合”中走好走实自己的路,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一百多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创造生机勃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利文化条件。但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又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要论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形象地说,坚持走自己的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条“路”铺设于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实践,始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脚下。比如,安徽桐城,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的窄小巷子,在今天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基层治理之路;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之路;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燃爆海外,走出了一条生动展示中国文化创造活力、魅力与实力的成功出海之路……
说到底,自己的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绝不会有前途,甚至会误入歧途、危途。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一方面,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谁”的问题,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建设文化强国“依靠谁”的问题,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坚持走自己的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不矛盾。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在一定意义上,包容也是我们对事物以矛盾方式存在的认知。包容既是客观的态度,又是尊重规律的表征。所以,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开放中发展的。这也成为我们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要坚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是流动的,也必然要开放。这是文明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发展的大势和必然走向。正确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样文明,与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义。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既是对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规律总结,也是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科学方向。要理性地看待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能像有些西方国家炮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大搞意识形态对抗。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我们要把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同承认和尊重他国他民族的思想文化统一起来,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