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划好路线图、时间表。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历史任务。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仅仅用70多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其中,固然可以利用先发国家创造出来的技术、产品、资金、人才等条件,但如果没有对赶超发展战略的系统谋划和长期坚持,是不可能实现这样深度跃进的。
国家发展规划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设定国家发展目标,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以统筹社会资源,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的系统性、战略性谋划。伴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国家发展规划内容实现了从初步完成工业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任务转变,确保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形成多层面、多维度紧密嵌套的科学运作机制:
第一,党的领导是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制度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渐形成了历史方位、政治纲领、基本矛盾、发展战略、重大规划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制度和政策为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党对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政治纲领和基本矛盾等关键理论命题的认知和确定,通过党的代表大会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规划纲要实施。经过党内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过程反复讨论,赋予发展规划在国家治理中的合法性与连续性。
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有利于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其中,“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推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六五”计划、“七五”计划推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八五”计划、“九五”计划推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十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规划推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通过新的五年规划接续推进,将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编制“十五五”规划,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一是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态势,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二是深入研判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三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改革创新中解难题、添活力、塑优势。
第二,坚持问计于民,广聚社会共识,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规划。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始终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新中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按照科学民主决策要求,遵循党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实施的程序,充分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其间,有一条不变的主线,即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
在“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多场党内外专题座谈会,涵盖企业家、党外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基层代表等各领域各阶层人士,并通过互联网就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生动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生命力。
其中,“十三五”时期,强调“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明确“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系统阐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十四五”时期,围绕“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在国家发展规划的各项主要指标中,民生福祉类内容超过1/3;在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有28项民生工程涵盖教育提质扩容、健康保障、“一老一小”等内容,有效补齐了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努力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期待,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建议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面向公众问计求策等方式集思广益,找准问题、吸收建议,进一步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比如,按照体现发展所需、民心所盼的要求,精心谋划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重点内容研究论证,按照既积极有为又切实可行的要求,科学测算目标与指标。
第三,以立体规划结构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用高质量发展规划高效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的实施。
国家规划体系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
其中,国家发展规划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指挥,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它需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安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回顾新中国史,除了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之外,五年计划(规划)都从上至下有效铺开,体现了党运用经济计划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十一五”时期,首次由“计划”变为“规划”,“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将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增加了具有空间约束的主体功能区内容,规划体制改革明显加快,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
编制“十五五”规划,有必要健全国家规划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优化规划与宏观调控联动,促进各类政策协同发力、形成放大叠加效应,让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比如,聚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组织编制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国家级区域规划“十五五”实施方案,动态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对地方规划的衔接指导;做好指标衔接、任务细化、工程项目分解等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发展方向、主要目标、政策项目、风险防控等方面与党中央要求保持一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更好统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全面和重点、经济和社会、战略和战术,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