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名扬(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学院副教授)
开展校企大对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清单式”帮扶,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强化基层就业导向,设立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扩岗位、优服务、强指导等推出系列增量政策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各高校也创新工作方式,根据自身特点强化“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提供有力的就业支持。
在毕业生离校后持续做好促就业工作,不仅是教育工作、民生工作,更是政治工作。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要求完善困难毕业生实名帮扶机制,明确提出“离校后,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建立实名帮扶台账,提供‘1131’就业服务(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及1次培训或见习机会),持续做好跟踪帮扶”。教育部召开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促就业工作座谈会,也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聚焦突出问题,坚持效果导向,真正做到服务“不断线”。各地各校要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准确把握形势特点和任务要求,确保政策尽快落地见效、见人见岗。
从现实来看,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存在诸多挑战。其一,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复杂。他们的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就业观念差异明显,对于工作强度、薪资待遇、职业发展路径等就业需求更不尽相同。其二,部分毕业生对帮扶政策敏感性较低。毕业生离校后处于“游离”状态,若不及时掌握各界提供的帮扶政策,则容易错过就业帮扶的最佳时机。其三,毕业生持续追踪难度高。毕业离校后,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直接教育管理关系即告终止。若学校未积极追踪他们的就业去向,学生不及时向学校咨询就业政策,加之毕业生去向分散、流动性强、心理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学校和各地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
面对这些现实,做好“不断线”的精准帮扶工作,是对各地各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的一大挑战。唯有拓展各方资源,协同联动,才能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不断线”就业帮扶工作。
信息是精准帮扶的基础,在就业市场失灵时,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掌舵护航,为供需双方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指导。面对毕业生对帮扶政策敏感性较低的问题,政府需不断加强就业政策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毕业生在各类就业政策上的信息差。为此,教育部日前上线了“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小程序,结合毕业生的教育背景、求职期望等,持续推荐针对性强的就业岗位信息。同时,“双千”计划、“宏志助航计划”等品牌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支持毕业生参加职业能力技能培训,促进人岗对接适配。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打破就业岗位信息壁垒、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就业服务工作是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具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既掌握着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意愿,又汇集了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能够起到“牵线搭桥”的关键作用。对于不同毕业生多元化就业需求,高校应制定个性化、差异化帮扶计划,向毕业生精准推送与其学业情况、综合条件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针对毕业生追踪难度高的问题,高校应锲而不舍、持续跟踪帮扶援助,发动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不间断地关注离校毕业生的求职进展、心理状态,努力发现并解决其求职难的卡点、痛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耐心悉心做好一对一精准帮扶。
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说到底,开发就业岗位是根本。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开发岗位增量,高校要持续开展校企对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点挖掘基层岗位,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在基层广阔天地间扎根立业。
破解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持续关心关爱毕业生,用心用情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毕业生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职业观,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通过扎实工作实现社会价值,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