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叶林(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亟须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主题主线。
一方面,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国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上升到2024年的67%,城镇人口由7.2亿增加到9.4亿,其中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的人口,贡献了8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和重要抓手。
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面向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为典型代表的城市群,现已成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的重要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区域联动、资源流通、人才流动的载体和纽带。通过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可以打通区域间的壁垒,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实现高水平治理、城乡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共同富裕,凸显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要义。
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我们应创新绿色低碳、环保减污发展模式,促进技术迭代和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建设的安全和韧性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高质量发展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另一方面,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是我国城市存量提质增效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做好城市工作的有效路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中国城市的文脉源远流长,文化丰富多样,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要有效协调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千城一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实现文脉传承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的城市更新行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修复或土地增量开发,而是转向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质量提升。通过城市更新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更新,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布局现代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保障民生服务条件,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活化历史文脉资源,突出地方文化特性,使人民真正享受宜居安居的美好城市生活。
内涵式发展既注重提升城市的治理效能,也注重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城市内涵式发展回应了新形势下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构成了城市工作的主线。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是相互关联、相互推进的全流程,需要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传统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实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既要强调以技术创新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又要注重城市治理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带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供高水平、多样化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我国城市工作应当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充分理解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鲜明突出城市工作的主题主线,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深入推进“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重点任务。其重点是,践行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推动城市动能转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安全和民生福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