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文化思想、东北抗联精神、营商环境、文明城市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宇文利:努力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宇文利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指导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当前,对于广大高校而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切实提升以这一科学思想理论指导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一方面,需要系统地、科学地运用其指导高校育人工作的总体改革,从高校育人工作的政治定位、思想方针、精神面貌、价值导向、中心任务、教育重点、育人职责、群体文化、教育传统、人才规格、校园舆论、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有步骤地、有甄别地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体系结构,形成用这一重要思想开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与提纲挈领、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的育人体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高校育人体系建设,既是高校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理论武装能力、教育改革水平和社会服务效能的题中应有之义。概括地说,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需要在理论学习应用、加强制度建设、创新育人思路和提升教育实效上下功夫、出新绩。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荣刚: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编审刘荣刚表示,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坚持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牺牲最惨烈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联在抗战中锻造形成的伟大精神,植根于东北这片红色土地,形成于东北抗战这一伟大实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东北抗联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万众一心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力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不渝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娄宇: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娄宇指出,越是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和区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就越好,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只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竞争,才能依靠市场发现商机、培育创新。同时,竞争是有规律、有底线的。如果越了界、过了头,引发低价无序竞争,不仅容易出现质量下降、服务缩水等现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拖累企业自身发展,也会让整个行业陷入低效甚至无益的“内卷式”竞争,影响行业的生态和未来,甚至会扭曲市场机制,阻碍国内大循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发挥着稳预期、增信心、促发展的作用。应当看到,推动企业竞争从“无序”到“有序”,政府和企业都是责任人,必须通过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企业的利益关系。对于政府,法治能够防止其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有效规范政府行为。同时,政府在完善市场规则的基础上带头遵守市场规则,并着力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等,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对于企业,法治能够划定清晰红线、厘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交易成本,在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帮助其对各种关系和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有利于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保护企业创新动力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浪费。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京生: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京生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在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文化功能是城市的主体功能之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城市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营造中焕发活力,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城市由于自然风貌、人文环境、资源禀赋的差异,在孕育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这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在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构建城市文化精神和高尚价值取向,更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文明城市建设的跃升。以文化赋能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建设,需以文化传承筑牢根基、以创新表达激活动能、以全员共建凝聚合力,让文明城市建设有“根”可循、有“形”可感,使城市不仅是“经济容器”,而且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动载体,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交相辉映。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