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田莉(中共抚顺市委党校)
在气候变化、全球市场波动等多重挑战下,保障14亿多人口的饭碗,必须持续增强农业产业链的韧性,使其既能抵御冲击、快速恢复,又能在动态环境中实现优化升级。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智慧农业作出重要部署,农业农村部出台《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公共服务提升、重点应用拓展、示范带动三大任务。据统计,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左右,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人工智能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正日益成为构建高韧性农业产业链的关键支撑。
增强抵御力,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抵御力是指面对气候、市场等冲击时稳住基本盘的能力,人工智能在灾害预测与市场调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生产端,它能够整合气象卫星、地面传感器等多源数据,实现对灾害的精准预测,并能生成应对方案,指导农户科学开展农事活动。在市场端,人工智能通过分析价格、库存和消费趋势等信息,可提前预警价格波动,协助政府精准实施储备调节、帮助企业优化库存管理,有效减缓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此外,电商平台依托智能撮合机制,能够跨区域协调供需,平抑市场风险。
增强恢复力,从“慢恢复”到“快反弹”。恢复力是指在受损后尽快恢复的能力,在灾后恢复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能通过无人机航拍与智能识别,评估受灾面积,提升响应速度与作业效率。在金融支持方面,人工智能驱动的智慧保险系统能够加速定损与理赔流程,帮助银行快速发放应急贷款,既保障了农户资金链稳定,也使其能够及时获得赔付款项,迅速投入再生产。同时,将人工智能融入国家农业应急指挥平台,有助于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机制,实现灾情信息实时共享与统一调度,优化应急物资运输路径,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转型创新力,从“单一生产”到“数字链条”。转型创新力是指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实现长期适应的能力。近年来,智慧农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涌现。以湖南益阳为例,该地建成了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依托北斗导航、AI智能决策与自动化农机技术,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无人化作业,2024年,该农场的再生稻再生二季实测亩产达到511.0公斤,加上头季测产的754.28公斤,全年亩产达到了1265.28公斤。相较一般单季稻的亩产水平,再生稻采用“一种两收”模式,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也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与劳动力投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在流通环节,人工智能助力构建智慧供应链与全程可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可视化管控,冷链物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路线与仓储调度,减少损耗、提高响应速度。同时,人工智能也催生出诸如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精准农业保险、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链的转型创新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需持续推进以下举措: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据底座。智慧农业的核心在于数据。应加快建设覆盖主要产区的农业物联网、气象监测站及遥感卫星系统,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农业信息采集体系。推进国家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统一数据采集与共享标准,打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质量、可调用的数据基础。
二是推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与普及。应加大对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收割机、精准播种机和植保无人机等装备的研发支持与购置补贴,切实降低农户与合作社的使用成本,提升智能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终端执行能力。同时,通过开展示范应用、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模式,提高先进智能装备的普及率和利用率,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真正“下得了地、干得了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三是培育创新主体与数字化人才队伍。应支持涉农科技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应用智能化技术,通过落实税收优惠、加强融资支持等措施,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力量。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智慧农业、农业人工智能等专业与交叉学科,着力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需在基层广泛开展数字技能与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推动更多传统农民向“数字农民”转型,加快构建全链条农业人才体系。
四是完善金融与保险支持机制。设立智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重大示范项目与区域推广。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开发智慧农机专项贷款、数字农业项目融资及精准农业保险等金融产品,有效降低农户引入新技术的资金门槛与试错风险。对积极应用智能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探索采取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其应用信心与可持续性。
人工智能正全面赋能农业产业链。随着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与科研攻关的合力推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从“盆景”加速转变为遍布乡村的“风景”,持续赋能农业产业链建设,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坚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