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志明
保障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这深刻揭示了保障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推动消费需求从“潜在”转化为“现实”指明了方向。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更是连接民生保障与消费需求的关键纽带。只有就业岗位稳定,劳动者才能消除“收入断流”的担忧,从“谨慎储蓄”转向“敢于消费”“放心消费”,让内需市场的潜力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坚决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将稳就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通过产业升级创造高质量岗位、依托新业态拓展就业空间,多渠道拓宽就业路径。针对性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聚焦制造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技能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同时,持续优化创业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落实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为创业者提供从项目孵化到运营支持的全链条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就业扩容——收入增长——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
收入水平是消费能力的基础,收入预期是消费意愿的前提。只有居民当期收入稳步增长、未来收入预期稳定,才能消除“不敢消费”的顾虑,从“被动储蓄”转向“主动消费”,真正释放消费潜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劳动者“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完善税收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城乡、区域、行业间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同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多渠道增长,激活农村消费市场这一潜力板块。
社会保障是兜牢民生底线的“安全网”,更是消除消费顾虑、稳定消费预期的“定心丸”,是促进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重要保障。当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保障更可靠,居民就不必为应对未来风险过度储蓄,才敢于将更多收入投入当期消费;对低收入群体而言,完善的社会保障更是直接保障其基本生活、提升基础消费能力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特别是让新业态从业者、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应保尽保”。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加大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其消费能力托底。积极发展商业保险,丰富健康险、养老险、长期护理险等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同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为家庭消费松绑。
谋民生之利,就是在谋发展之实。保障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涵养更多有效需求,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民生答卷。(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