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予平(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中国贡献。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全球人工智能多双边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认识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新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应该是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唯有同球共济,才能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潜力的同时,确保其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为所有人创造包容、开放、可持续、公平、安全和可靠的数字和智能未来。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创新、发展和应用天然具有全球化属性,深度依赖于全球范围的数据流动、人才交流、技术开源和产业链协同。一方面,通过合作制定公平、包容、非歧视的国际规则与标准,能够有效抵制“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等保护主义行径,为全球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扫除障碍,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韧性。另一方面,积极的全球治理能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国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动能不足的困境注入强劲动力,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体系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技术滥用与伦理失范、数字鸿沟、人工智能治理缺位等问题逐渐成为各国面临的新挑战。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带来的非传统安全冲击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从社会层面看,深度伪造、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泄露等技术滥用问题,不仅损害个体权益,更侵蚀社会信任与公众秩序;从国家层面看,人工智能给数据主权、国家安全边界带来新的挑战,等等。面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风险,任何单边主义和技术霸权都无济于事。只有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各国对接协调,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才能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规则。同时,遵守联合国《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有关承诺,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弥合数字鸿沟、实现公平普惠发展为目标,推动构建包容、公平的多边全球数字治理体系,为落实全球治理倡议、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服务新时代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现实路径。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而人工智能正是这场变革中最为关键和活跃的变量之一。作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贡献。近年来,中国相继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等,向世界传递了平衡发展与安全、倡导公平与正义的中国主张。倡导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与援助,不断弥合智能鸿沟和治理能力差距。积极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讨论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协调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安全与治理重大问题,推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
二、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正确方向
作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大国,中国一贯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治理。在国内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同时,中国主动为加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智慧。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系统思维,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普遍共识,弘扬平等互利、尊重人类权益的价值理念,为各方普遍关切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问题提供了建设性解决思路,为相关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了蓝本。2024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向世界伸出合作双手。
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理念和宗旨。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绝非替代人类、异化人类,而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共同福祉。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转向技术转化应用的关键窗口期,能否通过技术的有效应用切实提升效率、创造价值、改善生活,成为衡量人工智能发展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必须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突出应用导向,以场景需求为目标、问题解决为核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挑战,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坚决防范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严格管控致命性自主武器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研发和使用,让人工智能发展始终走在“有益向善”的正确道路上。
坚持公平普惠、平等互利。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红利,绝非少数国家垄断的“特权”,而应是全人类共享的“公器”。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伴随着显著的接入鸿沟、使用鸿沟、能力鸿沟等技术鸿沟问题。当前,部分发达国家以“技术优越论”为盾牌,构筑数字壁垒,收割数据资源,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技术依附困境,全球智能鸿沟持续扩大。坚持公平普惠、平等互利,就是要努力消除国别间、群体间的智能鸿沟,避免技术垄断加剧社会分化,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均能平等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红利,实现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机会公平、过程公正和结果共享。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无论国家大小、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如何,各国享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坚决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或构建排他性集团,阻挠他国发展人工智能。坚决反对利用垄断地位或单边强制措施制造技术壁垒,恶意阻断全球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坚持合作创新、广泛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而这一进程绝非单一国别或地区的“独角戏”,应是文明交融与合作的“交响乐”。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本质上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生命力在于不同文明形态间的碰撞与融合。从开源社区的协作开发到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网络的历次突破都印证着合作创新的内在逻辑。作为国际公共产品,人工智能发展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征,其治理规则必须超越“少数精英主导”的传统窠臼,吸纳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不同组织的共同参与。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化风险,应以开放胸襟汇集全球智慧,以创新共享弥合发展差距,在充分尊重各国政策和实践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融入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新范式。
坚持共同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的指数级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其带来的“失控风险”与“安全赤字”问题也成为全球性挑战。共同安全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基石所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必须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重视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理安全关切,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安全的动态平衡。可靠可控是破解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重要原则,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技术霸权主义,建立“透明、可解释、可追溯”的技术监管体系,以“技术为用、安全为本”为前提,让智能时代的文明进步始终运行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
三、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引领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兴领域规则制定,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当前,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正从理论框架向务实行动转变,从自愿倡议向制度规范深化。我们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战略主动性,积极推动构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为国际社会共应时代挑战、共促人类和平与发展注入动力。
强化能力建设,夯实合作根基。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是降低世界各国参与人工智能合作门槛、弥合全球数字鸿沟的基础举措。以“能力普惠”为突破点,围绕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共性短板,构建“设施援建—技术攻坚—人才共育”三位一体国际合作生态。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数字基础设施援助支持,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布局算力中心、智算中心、人工智能服务器等设施设备,夯实其发展人工智能的数据底座。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与底层理论创新,推动共建人工智能技术转移中心、全球南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联盟,集中力量提升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软硬件开发能力。深化人工智能产供链国际合作,鼓励我国人工智能企业面向海外推广成熟模型研发经验,在医疗、农业、教育和工业制造等板块输出一批“落地即用”的智能体与行业垂直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跨国人才培养和交流,积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联合办学和交流访问等活动,提升全球公众人工智能素养和技能水平。
完善治理框架,推动规则协调。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必须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持制度框架与规则协调并重。优化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议事规则,加快推动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组建常设性的治理机构。注重关键标准和技术规则的国际兼容互认,建立政府、标准国际化组织、产业联盟和头部企业间的常态化对话机制,率先在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基准、模型可解释性验证等领域探索行业内共识标准与兼容性规则。联合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防范人脸识别等敏感技术滥用。积极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法规与标准对接协同,开展技术标准一致性评估,形成认证程序互认协议,推动构建“规则—标准—协议”三位一体的治理规则体系。以“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为路径,率先与特定国别,就特定议题开展“小切口”治理协作,如智慧教育、数字减贫等领域的监管协作和标准制定等,形成“全球+区域”的治理网络生态。构建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数据保护和数据安全标准,推动数据要素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进步,技术因共享而发展。必须坚决摒弃“技术铁幕”思维,打破意识形态藩篱,构建平等对话、多元互动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生态。高水平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打造集科学探索、产品展示与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盛会。共建人工智能联合研发实验室、开源开放社区和技术转化中心等示范平台,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跨国技术转移机制、算力共享机制等。推动建立跨境互联的标准测试基地,为全球人工智能系统提供标准化测试环境。设立人工智能全球发展和技术援助基金,鼓励跨国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和研究机构等加强在通用大模型研发布局、重点民生领域技术赋能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引导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倾斜技术资源。支持中外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组建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与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推动建立全球人工智能知识库,汇聚各国技术成果与治理经验。设立全球性的人工智能产学研协作枢纽,整合各国高校基础研究成果、企业应用场景需求和科研机构技术转化能力,以项目联合攻关形式匹配跨国资源。建立全球人才便利流动机制,鼓励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青年学者等开展中长期互访和客座交流。
加强协同应对,共筑安全底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技术的发展往往也会带来全球性的风险,必须建立跨国协同的安全治理框架。构建全球联动防线,探索成立跨国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联盟。建立跨国互认的人工智能安全评估白名单,在金融、医疗、国防等关键领域建立模型审计互认机制。实施人工智能产品准入审查、安全评估、动态监测等全链条监管。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服务可追溯管理制度,打造覆盖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应用部署的全周期安全防护网,防范人工智能技术误用、滥用。坚持前瞻预判与主动防御相结合,建设跨国应急响应网络,聚焦人工智能失控、大规模自动化武器等极端风险,开展监测、预警、应对合作。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立重点行业安全沙箱监管制度,联合其他国家在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与攻防演练。引导各国企业加大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研发投入,实施安全开发规范,突破多模态内容溯源、隐私计算等安全技术瓶颈,提高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解释性、透明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