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建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际经贸合作不稳定不确定问题突出,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供应链重构等因素都对货物贸易产生直接冲击,与此同时,近年来服务贸易实现逆势增长,成为推动国际贸易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向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强调,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携手推进全球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注入新动力。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经贸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服务贸易发展新战略,为新时期中国深化对外合作、建设贸易强国提供了重要方向,也为“十五五”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服务贸易呈现数字化、绿色化、标准化趋势
科技创新叠加产业变革,服务贸易生态加速重构。数字旅游、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延伸传统服务贸易链条,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文化等开拓服务贸易新业态。绿色发展推动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服务贸易开启绿色新赛道。高标准国际经贸协定聚焦数字治理、环境保护等服务贸易重要条款,推动全球服务贸易治理体系变革完善。“十五五”时期,服务贸易在发展空间、发展动力及治理机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支撑,呈现数字化、绿色化、标准化趋势。
服务贸易数字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趋势明显,5G、工业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线上平台,超越时空限制向全球实时提供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催生新业态,智慧客服、智能投顾、远程办公、远程协同创新等模式正在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模式,持续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动能加速培育。2024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4.6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3%,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潜力,数字贸易已经成为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柱。
服务贸易绿色化。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关注绿色发展,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作为支撑碳中和转型的重点,将持续释放绿色服务的巨大发展潜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项目咨询等跨境服务需求持续增加,涉及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检测和治理服务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业务的跨境金融服务不断加强。绿色服务贯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通、金融信贷、消费活动等生产生活各领域全过程,绿色服务既助力全球气候治理,又为各国创造新的服务贸易增长点,绿色日益成为服务贸易的鲜明底色。
服务贸易标准化。二战之后达成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主要聚焦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较长时间缺乏相应的治理体系和规则标准。1995年1月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多边协定,但该协定较少涉及数字服务、数据跨境流动等新兴领域,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采用正面清单模式,限制了服务贸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数字经济较快发展伴随着服务贸易的持续扩张,服务贸易规则标准的重构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形成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协定,把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作为重要内容,推动全球服务贸易治理由碎片化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迎来新机遇、新空间
服务贸易健康发展态势为国际合作创造了新机遇,特别是科技创新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较快发展,推动国际贸易格局加速重构,不仅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而且促进服务贸易提质增效,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抓住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机遇,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加快推动制造业开放,货物贸易快速发展并跃居世界首位。当前顺应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服务业开放,有利于我国释放服务贸易新优势新动能,“十五五”时期服务贸易有望在空间拓展、结构升级、治理革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相比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聚焦服务,受关税等保护主义措施直接冲击较小,而且世界各国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潜力正在加速释放,客观上为世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创造较大空间。我国尽管货物贸易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服务贸易仍然落后于美国。“十五五”时期伴随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在规模上将具有较大空间。
全球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驱动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在旅游、交通等传统服务贸易之外,电信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文化与教育服务及其他商业服务等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是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2021年至2024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从23258.9亿元增至28965.2亿元。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有望加速发展,助力我国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推动服务贸易从要素驱动向知识驱动转型。
全球服务贸易治理体系加速重构,为我国参与全球服务贸易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新机遇。以数字贸易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构成了当前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贸易治理体系,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亟待提升。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较快发展的背景下,数字鸿沟、服务贸易治理碎片化等问题备受关注,全球服务贸易治理体系亟待重构,我国迎来了参与服务贸易治理体系建设的新机遇。
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发表的视频致辞或致贺信精神,紧扣贸易强国目标,顺应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培育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依托制造业大国与货物贸易大国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服务贸易新空间。与此同时,全球服务贸易变革伴随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必须加快制度型开放,参与引领服务贸易治理体系建设,为深化服务贸易合作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筑牢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根基,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重在提升竞争力,核心在于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的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需要通信、算力、算法、数据等基础支撑,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成为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硬件基础设施取得了较快发展,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了低时延、高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十五五”时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需着力扬优势补短板,重视硬件基础设施的巩固提升,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加密货币等软件基础设施,构建保障数据安全背景下的跨境数据中心,全面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水平。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拓展服务贸易新空间。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支撑我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也为发展服务贸易奠定重要的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向赋能。制造业出海推动延伸服务链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全产业链,以制造业升级带动服务贸易空间拓展,形成制造强、服务优、贸易兴的良性循环,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增强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产业基础。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接高标准国际服务贸易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推动全球服务贸易治理体系完善。“十五五”时期重点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持续推动制度创新,缩减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升签证便利化水平,完善离境退税等政策,有序放宽信息技术、文化、金融、医疗、电信、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参与确立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全球服务贸易相关规则,消除制约服务贸易的限制性措施,探索构建创新普惠包容的服务贸易治理体系,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