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廷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产业强则经济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四五”时期,面对外部环境中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甚至不安全因素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脱钩断链”等严峻考验的背景下,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稳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不断蓄势成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
完整性持续巩固。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是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与内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我国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庞大、门类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覆盖了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五年来,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体系性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现跨越式提升,完整产业体系的底盘更加坚实。一方面,制造业规模领跑全球。着力发展实体经济,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最齐全、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优势不断巩固。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网络领先世界。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输配电网和宽带网;风电、光伏装机以及充电桩、快递网点数量均居全球首位。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建成率超90%,覆盖80%以上的县。基础设施全面覆盖,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交通、能源和数字基础支撑。
智能化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新质化发展迅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首先,产业智能化底座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工业大类,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其次,智能制造加快推进。截至2025年6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4.0%、66.8%。“十四五”以来,建成了3.5万多家基础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再次,AI赋能千行百业。AI研发及应用不断突破,相关产品在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领域普及,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超百款。2024年智能消费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10.9%,智能车载设备和无人飞行器制造增长分别达到25.1%和53.5%。最后,未来产业快速成长。涌现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落地应用。
绿色化有序推进。全力推进工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首先,增绿扩绿治污效果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3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在科技攻关助力下下降18%,长江和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次,绿色能源应用日益广泛。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绿色船舶大规模普及推广。最后,资源循环利用大幅提升。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积极培育建设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十四五”时期,产业、企业、区域多层级、深融合发展步伐加快。首先,企业集群创新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基础更加扎实,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万家,“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创建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累计培育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链条式融合和集群式创新,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组织方式。其次,实数加速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再次,产业广泛跨界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业务关联、链条延伸和技术渗透日益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医养结合、文教结合、体医结合、文旅融合”等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社会服务与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最后,区域产业有效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累计建成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0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域成为城乡融合纽带,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县县通5G”目标实现,公共服务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加快推进,持续强化农民就近城镇化和城乡要素跨界融合的支撑。
安全性保障加强。安全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韧度和抗风险能力。“十四五”时期,依托完整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我国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链条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生态构建,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急需基础产品实现突破,产业体系的安全韧性明显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新布局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集成电路产业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全链条自主可控能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一系列硬核成果显著提升了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十五五”时期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把握战略主动权,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主动权。聚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6G、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制定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大对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应用场景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在产业新赛道“超车”。
二是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超前部署国家实验室体系和基础研究平台,优化科研组织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核心工业母机、关键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根本性突破。持续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建立高效协同的“卡脖子”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底线和战略韧性。
三是全面推进产业“三化”升级,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智能化方面,加速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和高质量数据要素市场,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新型工业化,着力培育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在绿色化方面,抢抓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产业机遇,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先进储能和循环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融合化方面,深化服务型制造、跨界融合,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融合领域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生态主导力的领军企业。
四是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制度体系吸引全球高端要素,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合作和创新网络。在巩固优势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高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以制度型开放保障战略资源和能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在多元化、区域化合作中增强产业全球影响力和供应链安全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