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贤金(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我们在新起点上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凝心铸魂,铸牢为国担当的坚定志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抓好立德树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包括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重塑模式,赋能为国担当的未来素养。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更需要加快培养能够胜任未来挑战、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要以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超前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重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高人才供给适配性,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人才。
产教融合,锤炼为国担当的过硬本领。高校要想与世界科技前沿产业同频共振,必须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相衔接,将产业最新技术、发展需求及时融入教育教学,让学生在产业创新一线研究真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能够在世界科技舞台真正“硬碰硬”的卓越工程人才。
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聚焦时代之需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面向大科学时代、数智时代,高等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智慧创造”的范式转变,对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提出新的要求。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世界科技发展竞争趋势、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出发,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主线,系统推进发展理念、育人方式、科研组织范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综合改革,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适应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聚焦国之所需优化完善学科布局。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也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之举。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交叉学科,前瞻布局新兴学科,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进一步破除学科壁垒,打造有利于培育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学科生态。
聚焦未来之需创新数智教育变革。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面向数智时代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高等教育亟须主动求变应变,以数智教育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推动数智驱动学习方式、科研范式、治理模式创新,推动教学形态重塑,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重构、从固定场域转向开放共生,塑造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聚焦“顶天立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打头阵、当尖兵。
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源头性”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根基和底座。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构建有组织的大兵团攻关模式,统筹推动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强化“0到1”的原创性探索、“1到0”的工程科学研究,开辟新疆域、孕育新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充足的源头供给。
锚定“卡脖子”问题,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及时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着力推进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组织、重大成果培育,推动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助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科技问题。
深化产学研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走向“生产线”。如何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必答题。高校要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革,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链条,汇聚校地、校企优势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将办学实践成果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