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雪飞(新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红色文化传播形态转型,由此催生的数字化红色资源,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这一重要论述既精准锚定了红色资源“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价值定位,也为高校依托数字化红色资源创新思政育人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数字技术通过场域延展、资源聚合与沉浸体验,能够将红色文化从静态的符号化知识形态转化为可感知、能共情的动态精神力量,进而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教育场域的延展,让思政课堂“广”起来。传统思政教育常受限于线下教室等物理空间与固定课时等时间维度,导致其教育辐射范围较为有限。数字化红色资源依托云端平台、虚拟展厅、跨校联动等渠道,可推动教育场域从课堂内的物理空间延伸至课堂外,并进一步拓展至数字空间。这种突破性的场域拓展,不仅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固定、空间受限”的瓶颈,更覆盖了传统模式难以触及的群体;同时,教育形态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升级为线上互动、跨校合作等多元模式,最终可构建起“处处是课堂、时时可学习”的育人格局。
海量资源的聚合,让理论学习“深”起来。红色资源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导致大学生难以系统获取相关资料、深入开展研究。数字化技术通过系统性采集、数字化存储与智能化整合,将分散于各地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多形态的红色资源数字库。大学生通过关键词检索、主题分类导航,不仅能快速定位所需资源,还能借助人工智能解读工具深入挖掘资源背后的历史背景、理论逻辑与精神内核,更能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获取适配自身学习需求的资源组合。这种资源聚合模式,使理论学习突破了教材内容的局限,延伸至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与更丰富的实践案例中,有效增强了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厚度。
沉浸体验的创新,让情感共鸣“强”起来。传统思政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模式,大学生往往以旁观者身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深度情感共鸣。数字技术以沉浸式仿真、元宇宙虚实融合、数字孪生精准复刻等为重要技术支撑,打破时空壁垒,构建起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鲜活红色场景。这种体验模式的创新,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全感官代入的沉浸式体验,可增强大学生的在场感、强化代入感,推动其从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参与者。红色文化借助这些可交互场景能够更好地走进大学生内心,将抽象的理论认知升华为深层的情感认同,最终实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夯实红色文化的数字根基,让历史记忆“活”起来。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而将其进行数字化转化是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前提。针对革命文物易破损、难以近距离接触,以及历史记忆碎片化、抽象化的痛点,可通过精准化数字采集与智能化修复技术,构建起可溯源、可交互的红色资源数据库,让大学生通过数据库近距离观察、沉浸式体验,实现从记住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认知升级,进而真正触摸历史的温度与厚度。红色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夯实了红色文化的数字载体基础,更可让承载历史记忆的静态资源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活态数字资产。
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让信仰灯塔“亮”起来。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需通过话语转换才能与青年群体“求新、求活、求共鸣”的认知习惯形成同频共振。高校需紧扣新时代主题与大学生成长需求,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可看、可听、可参与的教育内容。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开展“青春讲述红色故事”短视频大赛,把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为贴近青年生活的场景;开发“红色元素+时尚设计”融合的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自然融入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这种时代化的价值转化,将推动红色文化从过往的历史叙事转变为当下的信仰坐标,从而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贯通红色文化的育人链条,让红色基因“传”下去。红色基因的传承需打造闭环育人链条,将数字化红色资源深度渗透至大学生成长的全周期。可依托虚拟仿真系统、线上互动课堂等数字化载体,让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开展数字红色研学实践,让大学生在躬行中践行知行合一的红色精神;打造数字红色校园文化生态,推动红色文化自然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依托线上平台追踪大学生的学习轨迹与互动行为,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红色素养积分,直观呈现红色基因的内化效果。这一体系化的育人闭环,可将红色基因从孤立的教育内容转化为渗透大学生成长全周期的育人要素,推动红色基因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数字化红色资源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富矿与动力引擎,其重要价值绝非止步于激活历史记忆、点燃课堂活力的表层赋能,更指向浸润青年心灵、筑牢信仰根基的深层铸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以“数”为钥、向深掘进,方能在守正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创新中焕发教育活力,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持续注入精神动能与实践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