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完善体系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完善体系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2025-11-10 09:50

  作者: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设施建设与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是维护江河安澜、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其强大的破坏力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越发严峻的挑战,水利设施作为抵御水旱灾害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前沿,其地位和作用越发显著。因此,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夯实防灾减灾的坚实基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显得尤为紧迫。

  “旱可灌、涝可排”作为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目标,意在达成灌溉需求满足与防洪排涝功能实现的双重效果。2025年,我国南北方遭遇严重的干旱与洪涝灾害,这凸显出水利设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仍存在短板。干旱发生时,水资源供给不足;洪涝来袭时,排水能力匮乏。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常态化这一时代背景,应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凭借科技创新赋予水利设施智慧化能力,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持续投入资源,弥补水利设施现存短板,加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且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持续扩容与加固水利工程体系,筑牢防灾减灾的基石。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水利骨干工程,作为抵御洪峰、调蓄洪水的关键支撑与缓冲区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水利工程体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需立足长远发展,实施精准施策。一方面,要进行科学规划与系统布局。在重点流域、关键区域,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应加速推进一批控制性水库的新建工作,对现有堤防进行加固提升,并完善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另一方面,要聚焦短板问题,实施精准除险。持续深入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增强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构建更为严密的区域水旱灾害防御网络。

  系统规划、科学布局水利设施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鉴于当前全国普遍存在水利设施体系不完善的状况,特别是排涝设施严重损毁或短缺的现实情况,政府应系统规划水利设施体系,并采取有效举措加以完善,尤其是要确保在洪涝发生时能够及时排放田间积水,降低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此,在适宜区域需做好地下水与地表水利用设施的连通工作,尤其要对闲置或废弃的水库、水塘进行恢复,实现灌排渠道与这些设施的连通;有条件的地区需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大型灌区总体规划,切实达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高质量提升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强化智慧水利建设,助力精准防御。信息的高效获取与精确分析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核心环节。针对监测站点覆盖范围有限、数据共享存在障碍等突出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感知网络,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开展雨情、水情、墒情的全天候立体动态监测。同时,需破除数据共享的阻碍,构建统一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平台,达成数据的纵向与横向共享,为决策制定提供科技保障。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