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设施建设与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是维护江河安澜、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其强大的破坏力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越发严峻的挑战,水利设施作为抵御水旱灾害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前沿,其地位和作用越发显著。因此,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夯实防灾减灾的坚实基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显得尤为紧迫。
“旱可灌、涝可排”作为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目标,意在达成灌溉需求满足与防洪排涝功能实现的双重效果。2025年,我国南北方遭遇严重的干旱与洪涝灾害,这凸显出水利设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仍存在短板。干旱发生时,水资源供给不足;洪涝来袭时,排水能力匮乏。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常态化这一时代背景,应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凭借科技创新赋予水利设施智慧化能力,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持续投入资源,弥补水利设施现存短板,加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且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持续扩容与加固水利工程体系,筑牢防灾减灾的基石。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水利骨干工程,作为抵御洪峰、调蓄洪水的关键支撑与缓冲区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水利工程体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需立足长远发展,实施精准施策。一方面,要进行科学规划与系统布局。在重点流域、关键区域,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应加速推进一批控制性水库的新建工作,对现有堤防进行加固提升,并完善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另一方面,要聚焦短板问题,实施精准除险。持续深入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增强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构建更为严密的区域水旱灾害防御网络。
系统规划、科学布局水利设施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鉴于当前全国普遍存在水利设施体系不完善的状况,特别是排涝设施严重损毁或短缺的现实情况,政府应系统规划水利设施体系,并采取有效举措加以完善,尤其是要确保在洪涝发生时能够及时排放田间积水,降低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此,在适宜区域需做好地下水与地表水利用设施的连通工作,尤其要对闲置或废弃的水库、水塘进行恢复,实现灌排渠道与这些设施的连通;有条件的地区需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大型灌区总体规划,切实达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高质量提升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强化智慧水利建设,助力精准防御。信息的高效获取与精确分析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核心环节。针对监测站点覆盖范围有限、数据共享存在障碍等突出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感知网络,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开展雨情、水情、墒情的全天候立体动态监测。同时,需破除数据共享的阻碍,构建统一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平台,达成数据的纵向与横向共享,为决策制定提供科技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