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强大国内市场、健康优先发展、生态安全、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黄卫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卫挺指出,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从大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看,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从规模和层次上加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消除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首先,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管理办法;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落实带薪错峰休假,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其次,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高质量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重点加大对生育养育、教育医疗、职业培训、普惠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投入,以及对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培养投入力度。最后,围绕人口变量创造更多增量有效需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十五五”时期必须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点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充分提振生育意愿,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
摘编自《学习时报》
【吕璐璐、钟明华:完善政策体系,筑牢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根基】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吕璐璐、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明华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重要部署,彰显了党和国家将人民健康置于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的坚定决心。其中,《建议》对“健全健康促进政策制度体系”的相关部署,正是从制度供给与政策协同的核心维度,为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地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一方面,需完善公共卫生制度体系,筑牢人民健康安全屏障。一是优化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制度。通过构建一个整合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多源数据的标准化信息平台,配套制定科学、分类的预警启动阈值与响应规程,实现对重大传染病与健康风险因素的早期识别、精准研判与及时预警。二是健全医防协同与平急结合的制度体系。通过设定公立医院的法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将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与业务监督关系制度化、建立人员双向流动与培训机制,确保在常态下预防与医疗资源互通共享,在应急时能够迅速实现功能转换与高效联动,筑牢人民健康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深化医药卫生关键制度改革,激发卫生健康体系的内生动力。在医疗领域,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运行与评价新机制,配套实施基于多维指标的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在医药领域,完善鼓励创新与保障可及相平衡的药品政策体系,配套完善新药审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政策。在医保领域,强化其战略购买与资源配置的杠杆功能,将资金更多地导向长期效益高的预防性服务、基层诊疗和适宜技术。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博: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博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拓展实践路径、强化科技支撑等,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一是以顶层设计强化整体统筹。要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突出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控,将保护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与降低环境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等统筹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张图”,更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作用。二是以重大工程带动工作全局。从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及内在规律出发,着眼于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找出问题根源,深入系统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推行“谋、建、管、运”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更好带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力民生持续改善。三是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管质效。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科技基因深植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神经末梢”,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开发和利用,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推动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助力建设覆盖全要素、体现系统性的生态环境评价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模拟预测、智能预警,支撑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尹西明、茶洪波:系统构建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布局】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北京理工大学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博士研究生茶洪波认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作用,需要以前瞻性、系统性的战略谋划为先导,构建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协同发力,充满创造力、活力和竞争力的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第一,强化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要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求取得决定性突破。同时,突出国家战略需求的牵引作用,紧密围绕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命脉,系统部署并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第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加快建设企业主导型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向高效能的创新型企业集聚;支持领军或先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使其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与成果转化中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与“场景应用者”的核心作用。第三,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部署。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以“破五唯”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强化对学生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与前沿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打造一支规模宏大、梯队合理、素质一流的战略人才梯队,有效覆盖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创新全链条,精准囊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等关键主体。第四,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和赋能应用。聚焦大模型架构、自主算法、高端芯片等底层技术,加大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投入,力争在人工智能理论体系和关键前沿技术上实现原创性突破。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推动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与普惠服务,破解算力瓶颈。
摘编自光明网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