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数字赋能治理、人文经济学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赵忠秀:明确路径与举措,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不仅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的主动选择,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需在制度和实践层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与举措,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一是提升制度供给质量,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制度供给的系统升级,为企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同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效能,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二是促进贸易投资高质量发展,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支持企业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推动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走出去”企业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能力。三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统筹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形成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提升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四是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外资安全审查,健全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预警体系,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健全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防控体系,提高企业“走出去”的安全保障能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蔡之兵:正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的动荡变革期,这对“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一是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促进区域相对平衡。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与发展目标,在加快推动整体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着力增强不同区域发展能力、稳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并最终实现相对平衡的发展。二是在找准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发展禀赋和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必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各地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在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时,做到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着力构建因地制宜的产业分工格局和生产力布局。三是在高水平区域联动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国家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源于区域产业的互补性。只有在高水平区域联动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各有优势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才能夯实完整产业体系的运行基础。四是在高标准一体化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政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在“十五五”时期进入加速期。在此背景下,加快建立健全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体系,帮助各地更好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洪树、韩晓梅:让数字赋能治理回归本位是防范“数字形式主义”的关键】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洪树、韩晓梅表示,数字赋能治理不仅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速,而且促进多方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加快形成,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系统性重塑。进入新时代,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到城市治理智慧化升级等,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嵌入政府运行机制。也要看到,在这场数字变革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技术应用与治理逻辑错位的现象,催生新的“数字形式主义”。防范治理“数字形式主义”,关键在于让数字赋能治理回归本位,推动数字化更好服务社会治理。其一,以科学理念引领数字赋能发展方向,推动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相统一。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把数字化治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聚焦于提升公共服务与改善民生,摒弃“唯技术论”“唯数据论”,实现技术理性与公共理性的有机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从“技术驱动”走向“治理驱动”。其二,以制度规范保障数字治理集约高效,完善制度供给与机制协同。应健全数字治理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强化立项论证、过程评估与动态调整,防止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共享体系,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治理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配置。其三,以能力建设夯实数字治理基础,提升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协同能力。需加强制度化培训与实践学习,增强治理主体的数据分析、智能决策和与公众互动的能力;推动数据思维、系统思维与协同思维融合,建设一支懂数据、会治理、善协作的专业队伍,让数字化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有力支撑。其四,以技术创新驱动治理方式变革,推动智能化转型与高效协同。强化算法治理与数据安全管理,完善隐私保护与伦理审查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治理方式创新,实现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从分散管理向协同治理的转型,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皖宁:人文经济学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杨皖宁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人文经济学的价值意蕴集中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坚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仍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以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首先,以文化基因优化市场规则。将“义利相兼”“诚信为本”“惟实励新”等传统智慧融入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业态融合,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步增长。其次,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发展。破除“GDP至上”的单一评价惯性,构建涵盖创新能力、生态质量、民生福祉、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注入人文关怀,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再次,以人文精神助推改革创新。将人文精神融入科技创新治理全过程,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建立伦理道德审查机制,防止技术异化风险。最后,以制度变革促进文化繁荣。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破解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