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十五五”规划、全球数字治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宋葛龙: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葛龙表示,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从而构建起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大省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显著的规模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极具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的成效关系着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这场竞争中,谁能抓好发展机遇,率先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掌握竞争主动权。经济大省产业协同水平高、区域联动效应明显、制度创新引领作用突出,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经济大省既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的先行者,扛起挑大梁责任,既要注重“量的合理增长”,更要着眼于“质的有效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摘编自《经济日报》
【邝明:把固本之稳与蓄势之进统筹起来】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邝明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稳中求进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为指引,对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总动员、总部署,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锚定了“稳”的大局与“进”的方向,为当今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稳中求进之稳,首在固本。稳中求进之进,贵在蓄势。把固本之稳与蓄势之进统筹起来,深刻体现了守正与创新、强基与开拓的辩证统一。固本之稳是治国理政的基础支撑,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守根本方向、稳固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定海神针和稳定环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偏向、不变轨、不中断,是蓄势之进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蓄势之进是推动事业发展的跃升动能,是在固本基础上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开拓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进取态势,体现为应对挑战、化解危机、塑局谋势的战略主动和历史自觉,是固本之稳的聚力锚点和目标指向,为巩固根本、提升实力注入不竭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周婧、孙南翔:促进共建数字命运共同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周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孙南翔表示,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动力的新型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拓展。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发展也带来了国家安全、隐私保护等多方面挑战,个别国家甚至凭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推行霸权主义,损害国际公平正义。比如,凭借其数字霸权,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实施“长臂管辖”,制裁他国科技企业;推行“小院高墙”,搞技术封锁,严重侵犯他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建立坚持多边主义、遵循国际法治的治理框架,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断健全反对数字霸权主义的国际合作机制,以制度确保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此,全球南方国家需要加强合作,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等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发言权,促进共建数字命运共同体。除了深化政府间协作,还需要发挥好国际组织、科技企业、行业协会、技术专家等其他治理主体在反对数字霸权主义、完善全球数字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广泛汇聚力量,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周洪宇、余江涛: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至上的教育】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余江涛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部署体现了新阶段新形势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深刻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至上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六个必须坚持”之首,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建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只有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政绩观、教育事业观,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普惠、可及、便捷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议》为推动教育的普惠、可及、便捷作出详细部署,“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等,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立场。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