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明钦(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河南特色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市地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以城市地标建设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地标的属性特征
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地标应具备三重属性:第一,功能复合性的价值体。如郑州的千玺广场,以独特的玉米造型成为郑州郑东新区的视觉焦点。同时,集写字楼、酒店、商业等功能于一体,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和市民消费,成为郑东新区乃至郑州的一个多功能商业与社交中心。第二,可持续性标杆。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城市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地标应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样本。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以“超级树”的标志性形态闻名,其通过垂直绿化、太阳能利用、雨水回收等技术,成为全球可持续建筑的典范,既拉动文旅经济发展,又输出城市的生态价值观。第三,文化软实力的放大器。城市是历史文脉、人文景观的承载地,地标应成为城市文化的当代体现。如成都的宽窄巷子,通过对川西民居的保护性改造,将老成都的市井文化、生活方式融入现代商业与公共空间,既让本地市民找到情感归属,也让外来者感知城市的文化肌理,这就是内生性文化地标所产生的凝聚力。
地标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优化城市空间与资源配置。城市地标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载体,其空间区位选择与功能设定往往内嵌于城市发展战略,成为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枢纽。如广州新羊城八景中的“南沙旭日”和“黄埔云帆”,昭示着城市重心的战略性移动,引导着生产要素向新城区集聚,实现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具备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格局,促进城市功能的互补与协同发展。
拉动消费与带动产业发展。地标建筑能吸引大量人流,创造消费场景,拉动消费增长。如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其经济价值不仅在于观光门票收入,更在于构建了多层次消费生态:依托文化地标IP开发衍生商品、高空餐饮以及主题乐园,将单一观光行为转化为复合消费;同时,通过空间联动效应,与陆家嘴环形天桥、滨江步道及商业综合体形成协同,激活周边高端酒店、特色餐饮及文化展览消费。
促进就业与增加经济产出。城市地标的建设与运营,在劳动力市场层面形成了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这种效应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并通过收入传导机制对区域经济产出产生持续影响。从经济学视角看,地标项目作为典型的大型固定资产投资,其就业创造功能体现在建设阶段的周期性就业、运营阶段的长期性就业两个维度,二者共同构成了就业市场的“双峰驱动”模式。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在建设期间就吸纳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建筑工人、工程师、设计师等专业人才,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在运营后,其内部的酒店、商业中心等也提供了大量长期就业机会。就业的增加带动居民收入提高,进而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城市经济产出。
提升城市形象与吸引力。城市地标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符号,能够通过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增强区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动力。从空间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来看,地标建筑通过其视觉独特性和文化辨识度,向外界传递出城市的发展潜力,这种信号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城市在全球要素流动中的竞争力。如悉尼歌剧院在建成后的一段时期内,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幅度远高于同期澳大利亚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会展经济等产业成为外资流入的重点领域,印证了地标形象对产业投资的引导作用。
传承文化底蕴与激发创新活力。许多城市地标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实践提供了典型范本。依托西湖十景的文化基因库,采用数字AR技术再现历史场景与生态化叙事,使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生产系统。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强化文化认同,更催生新型文化资本形态。西湖十景衍生出系列景观著作权专利,推动传统美学价值向现代消费体验转化。
地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城市工作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城市地标理应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第一,地标建设要注重民生福祉的普惠性。如杭州在建设钱江新城等城市新地标时,同步推进“未来社区”建设,通过加装电梯、建设社区食堂、优化邻里中心等,让老城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地标建设与民生发展的平衡,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第二,地标建设要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地标可以成为产业的“展示窗”。如深圳前海的地标性建筑群,其背后是跨境金融、科技创新等产业的集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制度创新试验田。第三,地标建设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地标建设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如昆明滇池边的海埂大坝,以观鸥胜地、生态绿廊的形态成为城市地标。
因地制宜推进地标建设
追求精准适配。中小城市不必盲目模仿大城市建摩天楼,而应挖掘自身特色。如绍兴的鲁迅故里,展现江南水乡的街巷肌理,既契合城市文旅产业定位,又避免了资源浪费,这种“小而美”的地标,更符合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效益导向”。
强调系统联动。地标应与城市的交通网络、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形成联动。如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并非孤立的文化地标,而是通过地铁网络与主城区连接,与周边的行政办公区、居民区形成功能互补,成为带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的引擎。
着眼长期价值。城市高质量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地标建设需经得起时间检验。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初期曾被批评“丑陋”,但如今已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其生命力在于从世博会临时建筑演变为承载市民日常休闲、国际交往的公共空间。这种迭代能力,正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地标的深层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