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扩大内需”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深刻理解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
坚持扩大内需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陈斌开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要深刻理解扩大内需中的几组核心关系。一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一方面,消费扩张能够有效带动投资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扩大也能反过来促进消费扩容。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决定需求”,也不是凯恩斯学派的“需求决定供给”,而是呈现出互动共生、双向塑造的动态特征。一方面,供给扩张不仅能提升现有需求,更能创造新需求。另一方面,需求的增长与升级也是供给端迭代与革新的核心牵引力。三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既要注重短期稳增长、保就业、促消费的现实需求,也要兼顾长期培育内生动力、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传统依赖物质投入的增长路径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只有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有机结合,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性。【详情】
“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十五五”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必须坚定不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全方位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郑栅洁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尤其是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的带动下,我国内需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体现了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在扩大内需方面积极探索,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坚持把扩大内需和补短板惠民生结合起来;坚持把扩大内需和打造供给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结合起来;坚持把扩大内需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合起来。进入“十五五”时期,我国扩大内需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要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统筹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进一步做强国内大循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详情】
锚定战略基点全方位扩大内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把短期政策调整和中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不断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破解消费需求不足难题,关键在于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重点是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在实际中,应重点围绕增收持续发力,畅通渠道促增收、扩大就业稳增收、兜牢底线保增收,持续深化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城乡融合等相关重点领域改革,构建稳定消费者预期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为消费者创造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条件。全方位扩大内需,除了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还要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扩大投资机制,降低投资成本,为敢投资、能投资、愿投资、投好资创造条件,促进有效投资稳定增长,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然,消费和投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消费促投资和以投资促消费,是深度释放内需潜能、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要路径。因此,需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建立健全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在消费和投资的良性循环中持续扩大内需,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详情】
优化供给与普惠政策双轮驱动提振消费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在“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与“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两方面协同发力,惠民生促消费密切结合,将进一步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党委委员、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在《学习时报》指出,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解除消费后顾之忧的关键举措。优质供给与普惠民生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二者协同推进可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符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在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城市消费、农村消费等方面系统推进供给升级,构建多层次、高品质的供给体系。一是提升商品消费品质,夯实消费基本盘。二是优化服务消费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三是推动城市消费创新发展,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四是提升农村消费供给水平,释放县域消费潜力。另一方面,落实四中全会关于民生保障和扩大内需的部署,将普惠性政策与民生保障支出紧密结合,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夯实消费能力基础。二是增强普惠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直达快享。三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四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安全网。【详情】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