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访华首站造访阿里,马哈蒂尔想要的是什么

访华首站造访阿里,马哈蒂尔想要的是什么

2018-08-19 13:0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数字经济智库研究员 沈旭文

  8月18日,93岁高龄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开始了自己新任期内的首次访华之旅。外界普遍将此访定性为“再度确认中马政治互信”,马哈蒂尔将访华首站定在了杭州,并到访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此行既可谓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未雨绸缪拼经济

  不言而喻,通过访问阿里巴巴,马哈蒂尔希望向外界传递的信号,便是他领导的大马新政府仍把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外国投作者信心放在首要位置,而在这一过程中,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资企业仍然会扮演重要角色。

  马哈蒂尔非常清楚,五月大选中他所领导的反对党联盟“希望联盟”之所以能获胜,一方面在于大马民众对前任政府腐败的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求变”思潮;另一方面则在于过去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未能惠及更多普通民众,即民众没有“获得感”。

  因此,马哈蒂尔新政府上台后,第一要务当然是贯彻其竞选政见,彻底清算贪腐丑闻。然而,作为东南亚最为老练的政治家,马哈蒂尔也非常清楚,单靠追打贪腐,并不能保证希望联盟的稳定执政,更何况马哈蒂尔的基本盘土著团结党在希望联盟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旦公众将注意力从前朝贪污案转向经济民生,若无拿得出手的业绩,则马哈蒂尔的总理地位极有可能面临对手的挑战。

  也正由于此,在新政府的外交议程中,敏感的地缘政治议题甚少提及,而侧重引进东北亚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向东学习”政策却占据了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马哈蒂尔在此次当选总理后,两度出访日本,所谈的主要议题仍然是吸引日资赴马投资,以及展开技术、运输和教育领域合作。

  不过,不同于马哈蒂尔上世纪80年代初始版本的“向东学习”,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马哈蒂尔“向东学习”的对象也从日韩扩及中国。而访问作为中国新经济标杆企业的阿里巴巴,自然也成为马哈蒂尔推动中马新一轮合作的“芝麻开门密语”

  普惠深耕得人心

  不过,纵然有上述宏观背景,马哈蒂尔在短短两个月内再会马云,也凸显阿里巴巴在马哈蒂尔心中的分量格外不同。这其中固然有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电商企业的行业地位影响,但更多的则是阿里巴巴数年来深耕大马市场,真诚助力马来西亚小型企业和青年创业者发展所赢得的良好声誉使然,同时也和马哈蒂尔对大马信息产业发展的野望有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同样担任总理的马哈蒂尔就曾提出了“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希望对标美国硅谷,建立马来西亚自己的信息产业集群。而在今年6月18日与马哈蒂尔首次会面时,马云也坦承,正式在1997年的报纸上读到了有关的“多媒体超级走廊”的信息,启发了他创办阿里巴巴。

  可事与愿违的是,虽然“多媒体超级走廊”经过近20年建设,已取得部分成果,但正如马哈蒂尔18日所言,“多媒体超级走廊”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从初创企业孵化器日益转变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科技企业入驻该园区的成本极高。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自阿里巴巴以科技服务“一带一路”,提出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以来,马来西亚小企业及创业者借助阿里巴巴平台拓展业务的规模却日趋扩大。尤其是随着2017年11月,阿里巴巴首个海外eWTP试验区——马来西亚数字自由贸易区在吉隆坡全面启用运营,已帮助2651家马来西亚小企业出口商品到全球,半年为小企业节省通关时间超3000万个小时。不止于此,作为eWTP的首个落地国,eWTP还在马来西亚创造了三万多个就业岗位,并培育了一大批数字化电商技术及运营人才。

  不止于eWTP,阿里巴巴还将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普惠金融服务带到马来西亚,无论是阿里云ET城市大脑协助马来西亚纾解交通拥堵,还是蚂蚁金服与马来西亚支付服务提供商Touch'n Go(TNG)联合推出的电子钱包帮助马来西亚民众享受公用事业缴费和地铁过闸服务,上述对马来西亚市场的深耕,真正将科技和“一带一路”产生的便利与效益带进了马来西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也成为“一带一路”和中资企业在大马民众心中的“加分项”。

  也正因为如此,马哈蒂尔也希望,阿里巴巴能成为“多媒体超级走廊”重回发展正轨的关键助力,亦成为马来西亚真正建立自身数字产业的关键助力。

  事实上,在东盟各国中,马来西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颇为微妙:在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上,人口3000余万的马来西亚远逊于人口过亿的印尼、菲律宾以及人口9000余万的越南;在科技产业发展水平上又落后于近邻新加坡,在印尼、越南大举发展外贸制造业的情况下,马来西亚进行产业升级的紧迫程度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如此,马哈蒂尔心心念念的经济国策便是马来西亚的自主工业化。可是随着宝腾汽车的衰落重组,马哈蒂尔重振马来西亚民族工业的难度大为增加。选择发展数字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物流中心,则成为一个更为靠谱的选项。而阿里巴巴所推动的eWTP恰恰是在这两方面发力,可谓正中马哈蒂尔下怀。

  超越基建的“一带一路”

  自5月大选获胜以来,马哈蒂尔的新政府以“降低国家债务负担”为由,暂停了前朝政府启动的多项基建项目,其中包括中资参与甚多的“大马东海岸高铁”项目和部分输油管线项目。这一度引发了外界有关大马新政府对“一带一路”态度发生逆转的讨论与争议。

  不过,随着新政府多位高管相继出面澄清,以及马哈蒂尔此次访华,大马新政府继续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的态度料将进一步明晰。

  与对中资基建项目的表态不同,从此次访问阿里巴巴总部看,马哈蒂尔对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资信息科技类项目投资,或者说信息科技物流领域的“一带一路”项目,支持态度则更为明确。

  这种差异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带一路”不能没有基建,但也不能只有基建。将“一带一路”狭隘理解为基建开路、产能输出,不仅有悖于“一带一路”各国共谋可持续发展的初衷,而且也容易涉入项目所在国内部政治纠纷和贪腐行为。

  相较于容易引发部分西方媒体和所在国政客攻击的大型基建项目,以eWTP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类项目,在同样推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物流和贸易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投资产出效果明显,且能普惠项目所在国普通民众,反而更能做到习主席所说的“民心相通”“经贸融合”,成为推进“一带一路”的稳固抓手。

  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本身不止于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创造过程,更是相关国家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致的演化过程。在这一共识理念形成的过程中,信息科技毫无疑问是最具穿透力也最具稳定性的途径,无论何种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或政治诉求,只要其目标是希望造福于人民,那么都会对信息科技创造的新增社会福利张开双臂。在这方面,马哈蒂尔对阿里巴巴的访问,无疑是一个明证。(沈旭文)

[责编:崔益明]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