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文明互通已成为人类发展潮流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专稿 > 正文

全球文明互通已成为人类发展潮流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5-20 17: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罗来军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当前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潮流,即全球文明互通。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同其他文明的交流共通。无论是历史上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还是近现代的西学东渐、“一带一路”,中国文明一直在不断交流中前进。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比较中西文明时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通不仅能促进文明繁荣,还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显著功效。“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当今世界,人类面对着全球性的共同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因此,我们应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并在全球文明交流的角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促进全球文明互通有利于构建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通,促进文明的交融与世界的和谐共处。世界和平只能通过和平共处得以维护,而和平共处只能建立在文明间对话的基础上。以文明交流谋和平,以文明对话促发展。在各国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21世纪,文明交流互鉴也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应秉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在摒弃傲慢和偏见的基础上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并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把“和”“合”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将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共同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通与和平发展。

  全球文明互通对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有积极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通过文明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的典型例子。作为当代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国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了大量公共产品,沿线各国也通过文明交流搭乘上了中国发展的列车,民生状况普遍改善。通过文明互通,“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扩大了亚洲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各国应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在文明的交流合作中为各国人民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

  亚洲文明成于交流,盛于融通,中华文明也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成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法国当代中国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皮卡尔说道,“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人类文明将在对话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同时也为构建开放融通的世界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推进民心相通。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之际,亚洲各国以及世界各国应和中国一道,进一步积极推进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明对话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不同文明的理解,积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注入正能量。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