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思享家】胡拥军:中国乌镇正在传递数字经济的全球智慧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胡拥军:中国乌镇正在传递数字经济的全球智慧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7-12-04 13: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 胡拥军

12月4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盛大开幕。本届大会以“发展数字经济 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旨在深化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交流合作,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精准研判了“中国数字经济将进入快车道”,并表达了在新时代中国希望作出更大贡献的担当与使命,愿意通过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

【思享家】胡拥军:中国乌镇正在传递数字经济的全球智慧

中国乌镇正在传递数字经济的全球智慧。根据在乌镇发布的《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最强劲的动能。2016年全球数字经济呈现规模大、比重高、速度快的发展态势,美国、中国、日本、英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万亿美元,分别为11万亿美元、3.8万亿美元、2.3万亿美元和1.43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9.2%、30.1%、45.9%、54.5%,且数字经济增速均显著高于同期GDP。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汇聚了各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数字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的数字经济交流,传递了世界各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共同智慧。

第一,发挥技术创新的智慧。数字经济代表了新的技术范式,数字技术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外溢性、互补性特征,有利于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交易效率与产权利用效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是全球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全部专利中,ICT领域的专利占比接近四成。当前,中国数字技术创新的后发赶超势头明显,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领跑世界。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集中了全球互联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如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脑、摩拜的“魔方”大数据、特斯拉的能源互联网、微软的人工智能以及中国量子计算机、神威超算、北斗导航等。

第二,发挥制度弹性的智慧。全球实践表明,数字经济的命门取决于能否破除制约数字生产力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信息壁垒、利益壁垒与制度壁垒。美国、欧盟、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传统发达国家都相继出台了系统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制度政策。与先行工业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迎来了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的历史包袱少、路径依赖弱。近年来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密集,出台了政策措施,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制度弹性优势。中国的经验也是世界的智慧,在乌镇,中国与埃及、老挝、沙特、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呼吁“培育透明的数字经济政策”,倡议“推进国际标准化合作”。

第三、发挥数据禀赋的智慧。如同劳动力与土地之于农业经济、资本与技术之于工业经济,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与战略性资源。根据相关监测统计,2015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8.6ZB,全球数据总量的增长速度在每年40%左右,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40ZB,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美元。对于中国而言,数据资源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电子政务的发展等使得我国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的数据资源,为重构新时代的资源禀赋优势提供了条件,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大数据资源将达到8ZB,大数据产业将超过1万亿元。

第四,发挥网络红利的智慧。数字经济是天然地面向全球大市场的开放型经济,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特征,数字产品与服务通过跨境平台走向全球具有独特的优势。2016年全球网民规模达到34亿人,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网络市场需求。从全球来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网民规模(7.51亿人),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充分发挥网民规模红利与大国市场优势的共振效应,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球的40%以上,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与市场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分享经济规模达到3.45万亿元,是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双子星之一。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跨国数字平台成为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超国家经济体,如美国的Uber、Airbnb,中国的阿里巴巴、滴滴出行、OFO共享单车等,这些快速崛起跨国数字平台正在赶超崛起于工业时代的传统跨国企业。

站在乌镇观瞻全球,一网知晓天下,数字经济的潮流激荡前行,它带来的全球经济转型贡献将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未知大于已知是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最肯定的判断,数字经济的行动只争朝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世界各国无可避免地在数字经济中百舸争流。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重塑全球竞争力的重大机遇,也是各国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选择。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