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

  【本课主题】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

  【主讲嘉宾】

  宋俭,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彩论述】

  一、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

  师:今天我们来谈谈对于初学者来说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历史知识的碎片化、表面化,认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生1:老师,历史的主流是指历史发展的规律,它应该就是体现和反映着历史的本质吧?

  师:可以这么理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两个关联性很强的概念,历史的主流是指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趋势。历史的本质则是指某一历史过程或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我们通常看到的历史过程或历史事件,首先表现为历史现象的呈现,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是构成一个历史事物的两个基本要素,历史现象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是指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2:老师您说得有点抽象,能不能谈得具体一些。

  师:那就说具体一点。先打一个比方,我们看看黄河。(特写:插入中国地图和一组黄河的图片)我们看到的地图和图片,黄河给我们呈现的样态和流向是多样化。

  历史也是多样化的,但多样化的历史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历史便如一条长河,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主流,有支流,蜿蜒曲折。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像我们看到的黄河一样,黄河总的趋势是滚滚东流,这是由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所决定的。但是,由于黄河流经的区域并不都是西高东低,所以黄河也并不是每一区段都是东流的,在一些特殊的地段,还有向北、向南,甚至逆流的。历史的长河也是如此,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历史的主流与支流,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就可能会被历史的支流和一定阶段的逆流所误导,也就难以认识历史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1: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都不能孤立的看,而要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考察,看它是不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师:对。我们说的历史主流就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我们评价一切历史现象的标准,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历史的进步,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历史的进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在其每一发展阶段都必然表现出主流的趋势,可能会有曲折,甚至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呈现出逆流的现象。因此,区别历史的主流与支流,正确认识历史过程中一定阶段呈现的某种历史现象与整体历史发展主流的关系极为重要,不能把握历史的主流,就很难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生2:所以,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每一具体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思想主张、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该以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为基本的评价标准。

  师:是的,举个例子来说吧。你们说说看,对辛亥革命怎么评价呀?

  生2:教科书的说法是: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生1:但是,也有人将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归咎于辛亥革命。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让中国好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反而更糟了,并由此否定辛亥革命的意义。老师您怎么看这种评价呢?

  师:这样的事实是存在的。我们不否认辛亥革命失败后,在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确进入到20世纪最黑暗的时期,瞿秋白当时就评价说:“中国的辛亥革命死了!在满中国都是反动的潮流”。

  生1:毛泽东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也说过:辛亥革命后,“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师:对。毛泽东、瞿秋白等人都揭露过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的黑暗,反映的只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的曲折性。当我们把辛亥革命放在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来考察时,毫无疑问,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必须要分清什么是历史的主流和主导方面,什么是历史的支流和次要方面,不能将二者混淆起来。

  生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这样吧。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在同一历史事件中,不同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表现,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也不相同,只有把每一历史人物都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基本的标准来考察,才能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师:对的。下面,我们再来谈谈避免历史知识碎片化的问题。你们都有听过“盲人摸象”的寓言吧?

  生1:听过。说的是5位盲人想了解大象长成什么样子,分别摸到了大象的5个不同的部位,由此,得出了5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师:对。这就是由于知识碎片化,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虽然就局部来说,5个盲人的结论都是真实的,但放在整体来说,就是错误的。碎片化的历史知识,也有可能导致同样的结果。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近现代史“热”中,就常有这种“盲人摸象”的观点。如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生2:有一种是热捧。例如对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等具体战役的肯定而得出国民党正面战场英勇抗战,是抗日战争主战场的结论。

  生1:还有一种是骂杀,由对豫湘桂战役、皖南事变等具体历史事件的评价而得出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结论。

  师:对。这就是由个别历史事件而得出对整体历史的评价。这样的观点当然是片面的,不准确的。不能由碎片化的个别历史事件或某个具体的历史细节而得出结论是历史学的常识,因为仅仅由个别历史事件或某个具体的历史细节不仅无法获得对历史过程的整体、全面的认识,不可能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规律,而且也可能偏离具体历史事件的本质。

  生2:历史细节也很重要呀,您不是经常跟我们讲,历史主线和历史分期是历史的骨架,细节才是历史的血肉呀。

  师:对于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精细的考证研究当然是重要的,对于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考辩愈细致、愈深入,对于由一个个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构成的历史整体和历史全过程的认识就愈深刻。但是,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前后有连贯性,事物之间有关联性,如果不能把具体的人和事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考察,考察其与相关事物的联系性,而只是孤立地考察一个个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细节,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生1: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掌握了更丰富的史料,才能使中国的历史,在史料的总和中,显出它的大势;在史料的分析中,显出它的细节;在史料的升华中,显出它的发展法则。”

  师:确实如此,碎片化的史料是不能显出历史“大势”和“发展法则”的。只有把一个个具体历史事件和微观历史细节放在宏观的历史框架和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考察,并将其按照一定的联系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才可能透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微观的历史细节中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性。如果脱离历史的整体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评价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得出的结论便有可能如“盲人摸象”。

  生2:老师,您给我们归纳一下,我们在学习在历史的过程中,要如何避免历史知识的碎片化,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

  师: 第一,要正确认识个别历史事件或具体历史细节与整体历史的关系,切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由个别历史事件或具体历史细节得出对整体历史的结论。

  第二,认清历史的主流与支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一定阶段曾经呈现的某种发展趋向与整体历史发展主流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大事很多,可谓千头万绪,但都是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来展开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探索、奋斗的历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