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本课主题】

  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主讲嘉宾】

  徐嘉鸿教授

  嘉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秉毅

  【精彩论述】

  生:徐老师,当代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人将这种成就概括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这样一种道路、模式是否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呢?

  师:这其实就涉及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进入到新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有过多次的申明,早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就已经对这个问题做了表述:“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此后的重要会议都有多次阐述,特别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做了强调。

  生:您的意思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那么,从前一个方面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的发展的呢?

  师:我们知道,进入近代以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什么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无从谈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生:那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决了近代中国的两大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那么,伴随着两大矛盾的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确立了什么呢?

  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直接结果就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你来说说看,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对于之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包括对于今天中国的影响最重大的政治因素是什么呢?

  生:最深刻的政治影响……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两个因素,一个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一个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师:对。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确立的最根本的政治前提。这也就是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所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什么样的政治前提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基础。而这样的政治前提,决定了新中国的走向一定是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要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生:当时的中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呢?

  师:新中国建立后,有两个群体的心态尤其值得关注——民族工商业者和农民,他们对政策的接受、理解、认同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首先来看民族工商业者的心态。

  1956年1月初,北京市首先宣布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随后,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50多个大中城市相继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户和商业户分别占到私营工业户和私营商业户的99%和82.2%,全行业公私合营顺利实现。

  说完了民族工商业者,再来看农民。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因此,在改造的方式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自愿的方式。

  生:那么,农民对合作化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中国农民正是因为办合作社能够增产受益,从而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合作化、集体化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真正出路,这是当时合作化运动能够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中国农民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因。

  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至于在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更加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则是需要长期探索才能解决的。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上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生:除了经济领域的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他方面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一届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过渡状态。宪法及其所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成为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法律和政治保证,也从此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基本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在1954年一届人大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共同纲领》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了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经历过无数风雨的民族问题,终于找到了一条和平、民主的解决之路。

  思想文化领域,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由此我们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等多个方面。

  生:您刚才分别讲解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那么,二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本身就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关系。如果不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就无法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不可能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更不可能建立整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他们是一个历史承继关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没有后者就没有后后者。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情况;那么,在改革开放后,这样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师: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我们如何看待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中共十八大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奠基意义的大事: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是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为新的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基础和源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一句话,我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建国后三十年奠定的。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要相互否定。如果没有前面整个建立的这些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国以后头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仅建立了制度,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乃至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他们是一个承继发展的关系。

  生: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谈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影响。

  师:没错,可以这么理解。总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实行改革开放,都是意义深远的革命。具有历史递进性,更有内在统一性;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推翻三座大山的话,那么我们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中挣扎,后面哪谈今天的发展呢;没有革命胜利确立党的领导,我们何谈社会主义;没有前期这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制度基础,我们哪来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当下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有历史渊源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广大民众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换来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所确立的原则我们要继续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