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思享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1-26 16: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晨晖学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提醒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而且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第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审视有关基本问题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罔顾历史事实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即表现形式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即“虚无化”真实历史,其实并不尽然。历史虚无主义也存在另一种形式,即将虚假历史“真实化”。

  关于“虚无化”真实历史,是个人、群体或集团,在不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上,“污名化”地否定真实历史,不予真实历史以应有的尊重和肯定;虚假历史“真实化”,则是个人、群体或集团,以自身的历史为对象和需要为取向,依据片面的不实之词,无限扩大历史的成功面,人为制造一些凭空杜撰的“辉煌成就”。

  这两种表现形式,尽管看似绝对相反,但都是为了混淆是非,否定历史,性质和作用如出一辙。无论面对哪种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都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加抵制和反对。

  第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看待有关学术问题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正确看待有关学术问题,把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分开。学术研究中出现的某种失误和不同见解,大多是因为研究者的理论、方法、史料和认识的不同,并非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结果,更不能一概视为历史虚无主义。学术研究中出现不同见解是正常的现象,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却是一种政治思潮,带有强烈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图,并非一个学术流派或一种学术观点。那么,如何区别正常学术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一是看范围大小。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所要虚无和美化的历史,是以历史的全部为对象,而绝非局部的事件或仅仅某个历史节点。二是看真实与否。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者视历史的真实为生命,一旦发现背离历史的真实,会立即自我纠正。与此不同,对历史虚无主义者而言,历史的真实在他们的臆想之中,缺乏客观证据。三是看主观态度。有意而为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目的是动摇人民的信仰,搞乱人民的思想,实为自私自利。正常的学术研究者是为了追求真理,揭示真相,增长学问。四是看政治立场。是否迎合和呼应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及其所鼓动的社会思潮,是否损害党的领导、国家领土完整、主权和人民利益。要而言之,判断有关学术问题到底是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第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解决有关真相问题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关系着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安全,必须高度重视。那么,到底如何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实事求是地解决有关真相问题是关键。

  首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政治立场。具体来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和维护党、国家、民族团结的立场;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简言之,就是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政治定力,坚定政治立场。除此之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把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科学研究历史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均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出明确规定。

  其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立场。要着重把握历史整体研究原则、历史辩证法、历史主义原则、客观性原则等几个基本原则。要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记述历史。不仅如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还要注意多管齐下。“敬畏历史,追求信史”,抛弃偏颇狭隘的管窥之见和一孔之见,坚持从历史大势与战略大局出发,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叙事和科学解释。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