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3-02 16: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任伍

  随着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世人惊叹、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将“三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连续18年发出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再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出“乡村振兴”的动员令,足见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不振兴,民族难复兴。

  第一,筑牢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根基的基础在乡村。民以食为天,国无粮不稳,民无粮不宁。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粮基本上实现了自给,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超470公斤,但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还很薄弱,耕地质量较低,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只有紧紧地守住耕地红线,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为确保国家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一艰巨任务难点在乡村。我国虽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现行标准下农村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是由于脱贫的地区大多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受到环境、资源、交通以及气候等各种要素的约束,基础并不牢实,因病、因灾等各种原因返贫、复贫的风险很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第三,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后劲在乡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弱项主要在乡村,只有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5亿多农民的生活水平,释放出乡村的消费和投资潜力,才能够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活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的短板在乡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是各个领域都要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农业作为支撑。而由于农业农村地域分散性、农业生产的小农性和农民整体素质的差异性等,我国的农业农村尚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的阶段,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村人口占比总体偏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还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因此,乡村仍然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短板和制约。

  乡村要振兴,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环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基在于实现乡村振兴;而要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的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基础。

  第一,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要想富,先修路”,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中,村村通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工程实施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一些贫困地区的村民出行问题。但总体上说,这种道路等级还比较低,很多达不到乡村振兴的标准。因此,乡村振兴,要使大部分乡村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同时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分类实施,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保障汽车、拖拉机以及大型机械的畅通,甚至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要多方面筹集资金,一方面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加大对乡村高等级道路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比如PPP项目等,支持农村道路发展。此外,为了保障乡村道路的养护和管理,落实管养主体责任,要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要按照城市道路的管理标准,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对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定期进行排查,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避免乡村道路只建疏管的倾向。

  第二,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村民健康、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因此,加强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现旱涝保收,防止水旱灾害对农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保障村民能够喝到干净的饮用水;同时还要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保障农民用得上水、用得好水、用得起水。

  第三,实施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设施建设。一要兴建乡村垃圾清洁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改变乡村垃圾处理方式,投入资金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设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处理设施,让乡村变得更干净。二要继续推进实施厕所革命,通过各种方式投入,在农村普及冲水式厕所,加大对粪尿污物的资源化、清洁化处理。厕所是观察乡村振兴的一面透视镜,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对“厕所革命”作出指示。表面上只是干净厕所的投入,实质上是村民思想观念上的一场革命,带动村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事半功倍的成效。三要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一方面,鼓励村民房前屋后种花种草种树,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村民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加大对村民的文明教育,通过村规民约,约束村民不要随地吐啖、随地乱扔垃圾,改变村民的一些陋习。

  第四,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乡村振兴要使农村亮起来,因此要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保障农村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不停电、不断电;大力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保障村民用到干净的燃气;大力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

  第五,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农民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少走或不走路就能办成事;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种矛盾纠纷调处、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恶性案件,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在乡村兴建生产性的公共服务设施,诸如科普站、种子服务站、农药化肥服务站等,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在人口集中的乡村兴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展览馆等,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和政府“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发布,指引了乡村振兴的方向,使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盼头。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