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8-26 1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王石川(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辑部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后,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身份发表主旨演讲,再次谈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由此,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也在党。今天,我们正斗志昂扬地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越是向前走,越觉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所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确保正确方向

  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诞生之后,中国涌现了无数政党,都为救国救民提出了不同方案。事实证明,惟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让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真正看到希望。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可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也是不可能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更不可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事业才不会迷失,我们走现代化之路才不会出现方向性错误。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百年以来,这个初心使命从未改变,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纲领也始终未变。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思想上坚信不疑,在行动上坚定不移,矢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不会踏入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会踩进改旗易帜的邪路。

  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路阻且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前行路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挑战,乃至可能遇见十字路口,如果没有定盘星,没有压舱石,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就有可能发生重大偏移。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制定实用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所有成就的取得,都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大势、高屋建瓴制定方略息息相关。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例。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说,8年来,我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中央统揽全局,五级书记抓扶贫。从要求做到“六个精准”,到实施“五个一批”,再到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党中央为了全国人民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可谓倾尽全力。

  我们还看到,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部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每一项部署背后都有配套的科学方案,都有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方略。这些方案和方略,在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实际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的逻辑,我们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党中央谋深思远,从维护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指导我们开展工作。

  凝聚各方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是拥有强大动员力、向心力、凝聚力的执政党,能够团结不同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检视历史过往,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团结民主党派,还善于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激发出社会各阶层的奋进力量,更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无论抗击疫情还是抗洪抢险,乃至脱贫攻坚,共产党员始终冲在最前面。我们之所以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党中央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据统计,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到脱贫攻坚主战场,这是惊人的数量,也是磅礴的力量。

  抗击疫情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刚一暴发,党旗就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5000多名优秀分子在火线上宣誓入党。共产党员为我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们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挑战不会少、困难不会小,再加上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对此,我们更要勠力同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勇开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才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才能成功化危机、应变局。和衷共济、团结向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敞,中国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共同富裕及其实践议程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