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1-10-13 09: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郑士鹏(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时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推进社会革命、追求民族独立的一次伟大壮举,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回顾历史,在外敌入侵、封建腐朽的动荡年代中,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们目睹国民劫难,以崇高的革命精神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艰难抗争求索,展现出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权的革命精神、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舍生忘我的牺牲精神、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胸怀大局的协作精神。辛亥革命者的先驱精神历经110年的传承,持久地涵养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当前,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需立足时代,以史为鉴,积极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积蓄能量、激励斗志,成为持续推进民族发展的精神财富。

  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磅礴力量,要弘扬辛亥革命先驱的敢为人先、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者们,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使“振兴中华”的呼声响彻中国大地。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和积极影响下,无数的革命者们投入革命事业,汇集起了社会进步的力量,推动形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大势。辛亥革命先驱者们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有力地撼动了反动统治的根基,使中国社会的变革进一步加速,使革命救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新时代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需凝聚起坚如磐石的持续革命意志,汇集起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力,融入到当前捍卫领土完整、国家安全、人民利益的行动中,以崇高的精神和正确的事业观,开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磅礴力量,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领导伟力带动和激活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强劲动能。历史上,辛亥革命先驱激励着千千万万爱国人士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使全社会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革命认同,为中国革命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革命是必然的选择,而党的领导是决定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在国家危难之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带领无数革命志士和中国人民开展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一系列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社会革命持续行进,使辛亥革命先驱们的遗志得到了最终实现,使中华民族离实现伟大复兴迈出了一大步。当前,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之下,巩固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持续发扬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拥护党的领导,才能够使中华民族历经百余年抗争的胜利成果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磅礴力量,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伟力,抒写出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民族发展史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充分证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决心、革命热情、革命斗志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这一澎湃激昂的过程深刻地表明了中华民族重回历史舞台,重新走进世界视野,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亦或是新时代的“人民至上”,伟大的中国革命进程,伟大的中华民族发展,其主线永远是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危机下,任何试图分裂民族的图谋之下,都永远不会改变。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需要始终依靠人民,需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同舟共济,从而真正汇集起团结力量,继续挑战“不可能”,继续创造新的世界奇迹。

  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磅礴力量,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适应于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道路走到底。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表明,道路问题始终是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历史上,无数的革命志士探索了诸多复兴民族的道路,最终均以失败为结局,表明了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使革命有的放矢,才能巩固革命的成果,才能创造出属于民族、属于人民的奋斗价值。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先驱奋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适应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铺就了契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时至今日,中国的迅速崛起及所创造的世界价值和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均充分表明了中国的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无数革命先驱以流血牺牲和失败的教训奠基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和铺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存在,更为世界更多发展中国家寻求独立自主、繁荣发展提供了道路启示,这些贡献于世界的宝贵经验,是百余年来无数中国革命者、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中国人民以血泪和艰辛开拓换来的,是属于世界人民、属于人类自身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中国道路的发展必定通往光明的民族伟大复兴,必定为中国的安定团结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也将被永远铭记于中国和世界历史,并更持久地浸润中国人民的爱国灵魂。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