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0-22 15: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钟超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这对新形势下推动绿色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根本的、长远的指导意义。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可供无限索取和掠夺的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漫画:张婷婷)

  树立绿色理念

  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纵观各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态势,从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到日本的水俣病,似乎高效率就等于高环境压力、大量生产就必然带来大量废弃物。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已被事实证明资源和环境代价巨大,我们迫切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智慧和战略考量。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其中就蕴含着破解“时代之问”的深刻哲思。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从“两山论”到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些理念创新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否定之否定,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构建生态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实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要满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没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清洁空气等优质生态产品,那所谓的经济繁荣既不可持续,也毫无意义。

  事实上,经济与生态并不是此消彼长、彼此相斥,用好生态资源,推动持续发展,这才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应有之意。在“两山论”的提出地浙江安吉,原本粗放落后的矿产开发被关停之后,当地因地制宜、借景生财,推动休闲旅游,开发民宿经济,已培育出一大批民宿经济的知名品牌,如今浙江安吉的休闲旅游已蜚声中外,吸引了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游客。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因此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现代化模式才可持续。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形成内生动力

  近年来,从皖浙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到广东东莞华阳湖的生态环境再造;从河北塞罕坝三代造林人接力抚育生态林海,到福建木兰溪创新全流域生态系统性治理……一幅美丽中国的画卷在华夏大地上徐徐拉开,充分彰显了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引导激励各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事关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恪守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持续释放出生态红利,我们才能在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书写美丽中国的崭新篇章。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共同富裕及其实践议程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实践新论】走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显著优势

  【实践新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实践新论】强化社会保障价值遵循,推进共同富裕

  【实践新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实践新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

  【实践新论】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福利体系视野下的三种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