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作者:杜雯(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指出,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淬炼成钢的关键期,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本质上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贯穿高校教育工作的始终。

  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找准价值结合点。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发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各方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育人效应,既要有针对性地在“四史教育”中讲好党的民族工作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也要从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紧密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把握好“一”和“多”的关系,找准情感共鸣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找准情感共鸣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一是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二是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民族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中,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三是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要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筑牢思想基础,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突出精神内核,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拥护领导核心,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把握好“同”和“异”的关系,找准文化契合点。面向未来,在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的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也将长期存在。“同”是方向、前提和根本,要在坚持“同”的基础上,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从实践上将增进共同性作为民族工作的改进方向,这也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实践方向。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一种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核心要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突出和彰显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注重转变观念,切实增进各民族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共同性。其次,要注重搭建平台,努力为各民族学生创造共居环境、共学平台、共事机会,营造共乐氛围。再次,要注重文化交流,通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高校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最后,要注重文化浸润,切实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也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任务,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高校要顺应时代变化,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实现文化认同为价值导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中。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