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华民族和合理念的价值追求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中华民族和合理念的价值追求

来源:学习时报2022-05-21 10:11

  作者:徐硕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中国智慧。殷周时期,“和”与“合”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单独成字。“和合”二字合用,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的《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指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进而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纵观中华文化整体发展脉络,和合理念一直贯穿其中,融合于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体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是人们内心的德行追求,又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精准阐述了和合理念的文化要义与民族品格。

  天人合一 和谐共生

  青山绿水,山峦峰谷,是自然的和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观念的形成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在人类文明早期,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人类对大自然怀有极强的畏惧之心,认为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世间万物的生杀予夺皆由上天主宰。《诗经·大雅》中记载:“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意思是说,国家之所以稳固,全因上天为其派来了明德之君,且此明德之君的一切行为皆受于天命。至周朝以后,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孔子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他看来,即使天不言不语,四季皆照常运行,万物皆正常生长。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追求,人们期望天与物与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自然能够融和一体、和谐共生。孔子主张人所具有的仁爱本性与天命是相合一的,应以仁爱之心善待天地万物。孟子也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道家同样对自然持敬畏之心。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顺应自然才是人类生存之道。庄子进一步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人应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不要刻意去追求“自我”的欲求,以致破坏自然之道,充分彰显了对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命体悟。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观念逐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

  以和为贵 协和万邦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讲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以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尧典》,其中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是尧帝在处理各部族关系时所遵循的政治理念。这里的“协”意为“协调”,其目的在于“和”。“协和万邦”就是强调为政者要明智扬德,使家族亲密和睦,百姓和谐相处,进而协调万邦诸侯能够和谐合作、友好往来,这样国家才能安稳平定、天下太平。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的“亲仁善邻”“四海之内若一家”,道家的“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还是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其中蕴含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理念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传承与推崇,成为中华民族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所遵循的重要价值理念。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和而不同”是和合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为政治国、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念。早在西周末年,古代先哲就提出了“和同之辩”的哲学命题。据《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史伯与郑桓公论政,批评周幽王喜欢邪恶奸佞、愚昧浅薄之人,指出这种行为是“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他看来,“和”是一种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万物生长都以“和”为基础。只有不同事物在和谐统一中才会产生新事物,如果事物完全相同则无法继续发展。晏子答齐景公问话时进一步阐释了“和”与“同”的辩证关系,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侯问晏子“和与同异乎”?晏子举例答道,在为政治国中,国君提出一种想法,大臣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意见,使国君的想法更加完善周全便是“和”;如果国君独断专行,大臣只会一味附和,国君的错误意见得不到纠正就是“同”。“和而不同”的完整表述最早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进一步拓展了晏子“取和去同”的观点,肯定事物之间带有差异性的和谐统一。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深刻反映出“和合”的精神实质,即不同事物或观点在融合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求同存异。正是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使得中华和合文化理念历经数千年始终文脉不断、历久弥新。

  人心和善 知行合一

  人心和善是和合理念在个人层面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其他层面和合理念的道德基础。自古以来,对于“和”“善”的崇尚一直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心和善的核心在于孔子提出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友爱。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要和善仁爱、与人为善。具体来说,就要做到仁爱忠恕。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在和合理念中,还要善于将和善之心推己及人,不仅善待自己的至亲挚友,更要将和善友爱之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去。另外,只“知”和善之心还不够,儒家认为,“知”更要落到“行”之上,做到“知行合一”,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儒家看来,若想立君子之志、成圣贤之德,必须首先修养自身德行,启发内在良知与道德自觉,同时还要付诸行动为他人作出示范榜样,以和善之心、善德之行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业,最终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和谐美好的理想状态,至此,和合共生,天下大同。(徐硕)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