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刘志彪:以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刘志彪:以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7-20 10:53

刘志彪:以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基层社会治理、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少数”、“双碳”目标、外贸外资基本盘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宇舟、郭星华:智能化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主流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宇舟、郭星华指出,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技术驱动力,智能化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模式,从而使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变得数据化与可视化,使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可能。因此,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就必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推进以智能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主流趋势。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变革智能理念,树立智慧治理思维。包括要坚持“党建+智能化”理念、树立“合作联动”智能治理思维、深化“智能化+政务”理念等。二是共享信息数据,打破数据融通壁垒。要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一体化”的数据平台。三是完善法律制度,筑牢数据安全防线。这一方面需要完善智能化治理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智能化治理相关立法,应着力解决因数据管理立法不全所受到的“数据威胁”。四是营造人才环境,壮大智能人才队伍。应完善人才建设政策、财税扶持政策以及相关配套保障政策,强化制度支撑,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大对智能化人才的引进与培训,设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技能培训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考评机制并配备相应的专项扶持资金;大力孵化“智能化+教育”基地。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志彪:以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表示,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当然也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才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础和载体,才能确立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条件。首先,在市场门类上,加速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改革中要防止那种借口要素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推迟或拖延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倾向。其次,在市场规模上,把潜在规模优势转化为现实市场规模优势。除了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生产率、逐步提升居民工资水平、分好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外(这些都是做大市场规模的基本前提),还有两个重要的相关问题:一是大力纠正导致市场分割的行政因素、法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鼓励区域一体化发展;二是要加快资本市场化建设,通过资本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提高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再次,在市场结构上,尽快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载体上,建立起既不是原子化的市场竞争,也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第四,在市场价格参数上,尽快形成广义价格调节机制系统。根本的解决方法,不是去限制价格参数调节作用,因为越限制供给越紧张、价格越高,而是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放开进行充分竞争。第五,在市场空间上,以一体化发展作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选择性变量。最后,在市场环境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是市场环境(营商投资环境)建设的三大方向和目标。

  摘编自《学习时报》

  【姜明安: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紧抓“关键少数”】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表示,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坚持不懈抓牢抓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有力举措确保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本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方面,抓“关键少数”体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是否具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决定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也直接决定着法治能否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抓“关键少数”体现推进法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快推进法治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此外,抓“关键少数”能更好发挥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工作要求,更好发挥“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的风向标作用,带动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做到守法律、重程序,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保护人民合法权益,自觉接受监督。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摘编自《人民日报》

  【沈满洪: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系统推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沈满洪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系统推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一是要统筹兼顾“双碳”目标和发展目标。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绿色低碳化转型之路,就能够做到碳排放的最小化或者最优化。二是要统筹兼顾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目标。这就要求国家层面要统筹确定碳达峰的峰值及达峰时间,区域层面要统筹确定各地的碳达峰时间及峰值,不能搞“一刀切”。三是要统筹兼顾碳减排和增碳汇。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边界是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与碳汇边际增汇成本相等时,也即统筹碳减排和增碳汇就是寻找边际成本相等点。四是要统筹兼顾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要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效率提升,但近期的目标应该重在提高能源效率,远期的目标重在优化能源结构。五是要统筹兼顾生态碳汇和工程碳汇。片面强调生态系统碳汇或工程方法碳汇都是不妥的。正确的态度是统筹兼顾生态碳汇与工程碳汇,选择边际增汇成本相对低廉的碳汇增汇技术。六是要统筹兼顾碳减排和污染治理。企业发展要努力谋求以环境目标为主的绿色发展、以资源目标为主的循环发展、以气候目标为主的低碳发展的统筹兼顾,以实现范围聚焦效果。七是要统筹兼顾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要统筹兼顾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使二者能够互促互进,同时要注重让低碳制度创新发挥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作用。

  摘编自光明网

  【顾学明:把握高水平开放着力点,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表示,外资是一国联通内外市场和资源的重要纽带。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外贸外资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二是有利于巩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三是有利于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四是有利于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当前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将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一是拓展更广泛的“朋友圈”。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联通的要素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促进区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融合。二是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贸易投资体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三是强化开放平台功能。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发挥好自由贸易港作用,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强化制度性、结构性安排,形成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推动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提升外贸外资质量。四是优化外贸外资结构。优化传统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的进口结构。推动进口多元化,拓展大宗商品稳定外贸渠道,引导大中型贸易企业用好全球市场资源,向上游布局产业链条。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

刘志彪:以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