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利用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利用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0-24 11:21

  作者:王姣艳、李振东(中共信阳市委党校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和“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意志力量、强化忧患危机意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民国防意识显著增强,国防观念日益牢固,拥军参军热情持续高涨,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氛围更加浓厚。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广袤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和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红色资源,包含红色遗址、红色场馆、红色文物、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等内容。新时代,面对全民国防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要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生动感人、价值永恒等优势,为深化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赋能助力。

  一、抓牢红色节点,提高全民国防教育影响力

  红色节点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关头、重要阶段、关键时期、重大事件上坚持真理坚守信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明确标记和生动反映,是我们党发展历程中最清晰的历史印证和红色标识,是我们最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录和红色记忆。红色节点具有意义特殊、标志明显和易于唤醒记忆、统一认识、引发共鸣的特点。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以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历程中诞生的特殊红色节点,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契机。要牢牢抓住节庆日、纪念日等红色节点,加强宣传引导教育。让国防教育在时间上贯穿全年、对象上覆盖全民、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灵活多样,把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办出特色、办出声势、办出效果,使组织者参与者思想认识得到启发和升华,真正做到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不断提高全民国防教育的影响力。

  二、用足红色场所,扩大全民国防教育吸引力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址、烈士陵园、纪念地、纪念场馆等红色场所,各处场所共同串联起党的英勇革命史、艰苦奋斗史、感人英雄史。这些红色历史场所记录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其形可观,其质可触,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浸染着先烈的鲜血,见证着不屈的脊梁,承载着红色的基因,记录了先辈们探索历史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情景。红色场所各种陈列实物直观真实、清晰可见地展示出来,视觉冲击力、心灵震撼力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是开展国防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我们要借助红色场所资源丰富、观感直接、体验深刻的有利条件,用好用足红色场所,组织干部群众、青年学生、部队军人前往参观考察,开展纪念先烈、缅怀历史、关爱军属、军事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自觉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全民国防教育。引导人民群众铭记历史、牢记教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不断扩大全民国防教育的吸引力。

  三、讲好红色故事,加深全民国防教育感染力

  红色故事中蕴含着党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优良传统和光辉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讲好这些英雄模范的事迹是用好红色资源的重中之重。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英勇跳崖的故事,杨靖宇冰天雪地里与日军周旋七年多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故事,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机枪眼英勇牺牲的故事,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誓死也要坚守阵地活活冻死的故事,邱少云为整体胜利忍受烈火烧身英勇牺牲的故事,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奉献的故事……这一个个红色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信仰、坚守信念、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热爱人民、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红色故事生动形象、感人肺腑,承载着党的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聚着红色传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直抵人心,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要把这些红色故事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电视、网络、报纸、课堂、团建等多种宣传渠道和活动形式,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切实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国防观念,有效加深国防教育的感染力。

  四、弘扬红色文化,增强全民国防教育渗透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精华,是党的科学信仰、优良作风、优秀品质、崇高精神、光荣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伟大的奋斗精神等特性,成为一种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精神符号。深化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需要创新拓展红色文化依托载体,搭建完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营造浓郁红色文化环境氛围。

  首先要利用好宣传教育的社会普及功能,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主导作用,做到“报纸有版块,期刊有专栏,影视有作品,广播有声音,网络有头条”,让红色文化在主流媒体占据有利阵地,焕发生机活力,把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渗透到全民国防教育的各个群体、各个阵地、各个层面。同时,宣传、文化和国防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将红色文化、全民国防与城市建设、文明创建等统筹谋划有机结合,广泛开展红色作品创作、红色歌曲传唱、红色书画展览、红色影视播放、红色故事讲解等群众性活动,营造浓厚红色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缅怀先烈、敬重英雄、尊重军人、热爱国防的良好风气。近几年广泛开展的红歌会、红色故事会,热播的电视专题栏目“红色记忆”、电影《长津湖》和抗日题材剧等,就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国人爱国热情、提高全民国防观念的良好效果。

  五、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全民国防教育内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红色基因传承指明了方向。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髓,其发轫于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之中,茁壮于熠熠生辉的苏区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太行精神、大别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革命精神之中,发展于永放光芒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时代精神之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英勇抗敌、不怕牺牲、顽强斗争、接续奋斗、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红色血脉的赓续。

  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中,要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要目标,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不断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在新技术、新载体的介入下,推出更多红色题材、富有张力的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开展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发扬红色资源优势,学好红色历史,用好红色节点,用足红色场馆,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的传承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培育和激发全民国防教育的强大内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