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1-02 10:03

  作者:刘洪森(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昊天(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擘画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蓝图,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宣言:“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牢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光荣使命和历史任务,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自身工作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高度凝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并与之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中华民族曾以灿烂的古代文明雄踞世界民族之林,到近代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如同当风秉烛,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历史与现实相对比的巨大落差感,使得一代代中国人无不对民族复兴抱有强烈共鸣和深切渴望。面对现代化的大潮,成为现代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标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石,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有其世界共性的一般逻辑,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法治化、国际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充分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前提下,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中国特色进行了精准凝练和科学概括。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大中国特色深刻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切实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遵循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坚持独立自主和胸怀天下同频共振,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倒退到所谓封建盛世,而是要使近代以来落伍的中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沧桑巨变。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文化文明的昌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类关怀特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基于历史原因,西方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的基础架构中建立了特定的支配与从属关系,导致“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观点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宣扬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特别是苏联模式失败后,许多改旗易帜的原社会主义国家罔顾本国实际,全盘引入西方式现代化。事实证明,这些国家的发展始终走不出“增长—动荡—低迷”的怪圈,实现现代化更是南柯一梦。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将沉重的后发劣势转化为强劲的后发优势,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境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曾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现代化,对世界格局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由于积重难返的种种问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又突破了苏联模式,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均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有10亿。中国式现代化则是14亿超大人口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前的巨大成就已经宣告“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等到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将会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实现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双重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人类新文明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寻求新的文明秩序”的指向越来越明显。西方文明最早借助现代化浪潮异军突起,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普世文明”,迫使其它各文明俯首称臣,产生了延续几百年的文明悖论:一方面确实推动了各文明间的联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导致资本驱使下的霸权主义和丛林法则肆虐横行。尤其是在应对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西方文明不仅不堪一击,而且煽动民粹、嫁祸于人。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准此而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人类新文明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