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11-04 09:56

  作者:吴鹏泽(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跨学科教学专委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聚焦核心素养,明确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我国义务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尚存在种种困境:一是学校开展跨学科教学往往呈现多学科主题拼盘式教学,学科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融合,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学习了两门及以上学科的知识而已,不同学科之间并未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二是面对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拥有多学科知识,这对教师跨学科素养、教师教研、学校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三是部分教学形式依然倾向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学生较多处于被动式学习,停留于浅层次的跨学科教学设计难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四是在跨学科教学成果评价过程中,对多主体合作成果的互认机制缺失,绩效评估模糊失范,难以激发教师从事跨学科教学的内在动力。

  如何破解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中小学落地难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突破。

  其一,从“跨学科教学”向“跨学科学习”转变,深度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化。相对于教师单一学科背景而言,学生的学习是完整、多学科融合的。而跨学科的本质是强调学生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的发展。未来学生需要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并非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这更需要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知识联结能力。因此,要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超越传统学科界限,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意义关联与知识重构。如深圳市盐田区林园小学的“养好盐田的胃——田心菜市场优化设计”项目,以为老百姓提供安全卫生的菜市场、优化升级田心菜市场为主线,引导学生科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探索设计菜市场摊位、研究排水通风系统、制作垃圾携带便利包等活动,既掌握了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也锻炼了图像阅读、美术表现与审美判断能力,更是在实践体验中提升了学科素养、跨界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

  其二,注重跨学科学习资源的全面供给和服务支持。跨学科学习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评价的有机融合,在这个进程中学校和教师起到跨学科理念引导、资源供给和服务支持的作用。首先,各学科教师需提升跨学科素养,能提供渗透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活动。其次,教师应提供相应的学科知识、方法与资源,供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选择与调取。再次,学校应提供多类型跨学科学习支架,如情境型、策略型、资源型、交流型、评价型支架等,增强服务支持能力。如深圳麓城外国语小学开展“绿色快乐农耕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们自主走进绿色快乐农耕园,探索农耕知识,掌握种植农作物的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农耕文化中的智慧与魅力,体会劳动之艰辛、收割之喜悦。这一过程中涉及了语文、科学、美术、信息科技、地理、历史、数学、心理、音乐、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不同学科内容的碰撞与融合,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实现对学科核心知识的建构与迁移。

  其三,将跨学科学习评价目标前置,逆向设计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学校应充分细化评估维度,突出对知识技能、任务完成、创意思维、实践能力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参与态度、合作精神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多元评价,并将评价目标前置,优化学习活动设计。此外,一些学校还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习活动过程性数据的动态捕捉、采集和记录,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分享跨学科学习成果,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反馈和调节功能。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